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决策公开 > 政策解读

解读《大余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访问量:


一、出台起草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依据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国发〔202111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西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等上级文件精神,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出台本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结合大余县体育工作实际,起草编制了《大余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实施计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大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以题研究和实地调研为基础,科学谋划《大余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二、主要内容

实施计划》分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等会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体育强国建设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部分为发展目标。我县坚持与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和《江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赣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相衔接,紧密结合大余实际,确立了“十四五”时期全县全民健身工作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健身意识和身体素养持续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更加便利、均衡、科学。县、乡镇、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3.6%以上,城乡居民体质合格率超92.5%,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16名。全民健身与教育、旅游、健康、养老、文化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体育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

第三部分为主要任务。

1、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方面。建设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补齐群众身边健身设施短板。严格落实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标准,推进体育设施更新换代,实现县、乡镇(园区)、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提标升级,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同时进一步做好体育场馆开放工作。

2、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方面。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供给,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依托大余地域人文特色和体育资源禀赋,努力打造具有大余特色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

3、科学健身指导方面。重点是加强科学健身指导队伍、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设全县科学健身服务管理系统,推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

4、全民健身组织建设方面。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进一步推进社区、农村全民健身站点布局,进一步夯实基层体育组织基础。

5.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方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合理调整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设施器材标准,广泛开展老年人体育赛事活动,加大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培训。大力开展符合各类人群身体特点、职业特点的健身活动。

6.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探索建立多方合作、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体育产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体育产业体系。以运动休闲业、体育旅游业为发展重点。

7.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方面。深化体教融合重点推动青少年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的举措落实落地。持续推进体育项目“一县一品”“一县多品”和特色体育项目发展。坚持体育项目进校园,持续推进“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建设,抓紧抓好体育后备人才的发掘、培养和输送工作。强化体卫融合,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促进体旅融合。通过“体育+旅游+文化”模式,紧扣大余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和山水自然资源、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等人文资源,打造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产品。

8、全民健身社会氛围营造方面。宣传和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强体育文化展示与宣传阵地建设,提高市民体育文化意识,大力弘扬体育精神,讲好群众健身故事,营造体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全民健身区域交流合作。

第四部门为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大格局。调整充实大余县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

2.健全服务体系。健全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互动,为体育科研人员、体育教师、裁判员、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体育专业毕业生等进入全民健身领域创造条件。

3.强化安全保障。对各类健身设施的安全运行加强监管,鼓励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

三、主要特色内容

1.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方面。大力发展“三大球”、马拉松、健身走(跑)、羽毛球、乒乓球、广场舞、工间操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发展游泳、山地越野车、户外营地、登山、马术、垂钓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舞龙舞狮、跳绳、毽球等民族传统与本土特色运动项目。持续“三八节”“庆五一”“庆七一”“全民健身日”“迎国庆”等为主题,开展趣味体育活动、职工运动会等赛事活动积极打造马拉松、徒步登山、汽车越野等具有区域特征、行业特点、影响力大、持续性强的群众性精品赛事

2.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深化体教融合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积极举(承)办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将体教融合工作纳入我县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办法的民生工程考核指标。重点推动青少年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的举措落实落地持续推进体育项目“一县一品”“一县多品”和特色体育项目发展。坚持体育项目进校园,持续推进“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建设,抓紧抓好体育后备人才的发掘、培养和输送工作。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鼓励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提高选材育才水平,鼓励跨界跨项选材。重点做强做优篮球、水上、武术、射击等项目,为省、市输送更多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政策解读专员:刘升阳     

 联系电话:0797-8710955    

 线上咨询渠道:“大余教育”微信公众号(微信号:gh_f1fa85ffdfcc)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