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决策公开 > 计划规划 > 发展规划

大余县“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修改稿)

访问量:

大余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O二一年三月


前言

面对国内经济新常态和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服务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产业规模和贡献份额持续扩张,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动力和核心引擎,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加快形成并日益巩固。

“十四五”时期是大余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大余县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服务业跨越式发展,逐步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城市规模能级、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以及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大余县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本规划在对大余县服务业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进行全面科学分

析基础上,根据《大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确立了“十四五”时期全县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产业体系、产业布局和发展路径,旨在推动全县服务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目录

第一章概述.................................................................................... 1

一、规划目的.............................................................................. 1

二、规划依据.............................................................................. 1

三、规划期限及范围.................................................................. 1

四、规划产业.............................................................................. 2

第二章发展现状............................................................................ 3

一、发展基础.............................................................................. 3

二、产业现状.............................................................................. 8

三、面临挑战............................................................................ 12

四、发展环境............................................................................ 14

第三章总体要求.......................................................................... 17

一、指导思想............................................................................ 17

二、基本原则............................................................................ 17

三、发展目标............................................................................ 19

第四章产业发展.......................................................................... 22

一、重点发展产业.................................................................... 22

二、提升发展产业.................................................................... 40

三、培育发展产业.................................................................... 46

四、创新发展产业.................................................................... 49

第五章空间布局.......................................................................... 51

一、战略定位............................................................................ 51

二、发展格局............................................................................ 51

三、产业布局............................................................................ 52

第六章重点任务.......................................................................... 54

一、强县培育工程.................................................................... 54

二、环境优化工程.................................................................... 55

三、创新融合工程.................................................................... 57

四、夜市经济工程.................................................................... 57

第七章保障措施.......................................................................... 61

一、加强组织领导.................................................................... 61

二、加大政策扶持.................................................................... 61

三、创新体制机制.................................................................... 62

四、强化要素保障.................................................................... 62

五、加强统计监测.................................................................... 63

附表:重点项目列表...................................................................... 65

附图1:县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 76

附图2:旅游产业布局图............................................................... 77

附图3:其他产业布局图............................................................... 78


第一章概述

一、规划目的

加快服务业发展,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省、市两级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我县服务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 年)》,国家发改委;

2)《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3)《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4)《江西省“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5)《江西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6)《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7)《赣州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8)《大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大余县人民政府;

9)《大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10)其他相关规划和文件。

三、规划期限及范围

1)规划期限:202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远期考虑至2035年。

2)规划范围:大余县行政辖区。

四、规划产业

本规划主要涉及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现代商贸、电子商务、交通物流、现代金融、科技产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产业。


第二章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1、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十三五”以来,我县服务业经济总量保持中高速增长,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现代服务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全县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继续在全市三类县保持前列。“十三五”以来,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3%,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4.7%,三次产业结构由15.443.641.0调整优化至12.841.2:46.0。服务业增加值由十二五末期2015年的29.2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51.03亿元,年均增长9.5%,高于全县GDP年均增速1.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41.0%增加至2020年的46.0%,年均提高1.0个百分点。2020年,服务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6%。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2、六大攻坚战阶段性成效突出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县2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7371人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帮助2146人城镇贫困人口脱贫解困,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补齐全面小康最大短板。主攻工业成效显著。累计安排主攻工业项目106个,完成投资额149.45亿元,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7家,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被列为省级重点工业产业集群之一,先后荣获全省加快工业发展加速工业崛起先进单位、全市主攻工业先进县等荣誉。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以“四城同创”为抓手,扎实落实“网格化”管理机制,实施一批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入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荣获全国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中国候鸟旅居小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中国宜居乡村典范县、江西省首批美丽宜居试点建设县、中国最美县域等称号。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打造丫山运动休闲小镇。新城镇入选为全国重点镇。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93万吨以上;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个、省级农业科技园1个;建成高标准农田4.51万亩,农业龙头企业31家。列入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全省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高标准打造了周屋、水南、元龙、大龙等乡村振兴示范区。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建成牡丹亭文化园等一批旅游景区项目,全县建成乡村旅游点46个,4A级旅游景区1个和3A级旅游景区2个,丫山先后被评为国家级运动休闲小镇、2019年十佳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大余丫山美丽乡村体育休闲线路”获选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推荐“2019春节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大上崇”幸福产业示范区全面推进,丫山森林养生基地入选全国森林养生国家重点建设基地名单,为全市唯一,幸福小镇初具规模。新城敬老院被评为“全国模范敬老院”。悦安新材料上市进展顺利;成功引进江西银行、九江银行等省内大型金融机构;直接融资取得突破,县资产经营公司发行6.1亿元企业债券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实施赣粤物流生态小镇等一大批物流项目,获评“中国农旅电商示范县”,全县共有电商企业97家、物流企业46家。成立梅花直播商学院,发展直播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环城路、G220S316等一批公路项目建成并通车,累计完成157.45公里农村公路改造升级,实施G2205个美丽生态文明样板路工程;水利和能源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城乡供水一体化等项目顺利竣工。智慧城管、环境监测预警一体化数字平台等大数据中心投入使用,5G基站建设已开通81个。推出“VR+旅游”,打造智慧旅游系统,实现“一部手机游大余”。

3、创新驱动成为转型重要动力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获得全省专利工作十强县、省知识产权富民强县示范县等荣誉,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海创钨业“低品位复杂钨矿绿色提取和智能创造示范工程”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松瀛化工入围2019年中国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大赛决赛并获优胜奖。大余工业园被评为2017中国产业园区创新力百强,悦安新材料入选工信部全国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预计2020年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R&D)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02%,保持全市同类县前列,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家,累计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5家、省级研发平台5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

4、高水平改革开放实现突破

全面推开重点领域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国企混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等不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绩效管理改革等全面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顺利完成新城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农村集体产权“三权分置”、殡葬改革等领域,形成一批引领示范彰显大余特色的改革成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五型”政府建设持续深入,赣服通大余分厅功能逐步丰富完善,在全市率先上线运行县级政务服务APP庾岭通,打造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超市”,实现网上审批系统村级便民服务站全覆盖。“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90.2%。“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成效显著,累计为企业减负23.88亿元。新一轮双向开放加快推进。主动融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成效明显,引进了翔鹭钨业等一批首位产业企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商事制度改革、国企混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等不断深化。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与东莞市黄江镇等地签订合作协议,加强了与大湾区市县常态化、多层次地对接合作。

5、绿色发展铸就“生态名县”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折不扣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全面开展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规模化入河排污口实现全程监测,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稳步推进,项目工地全部安装扬尘在线监测系统,排查、整治“小散乱污”企业306家,二氧化碳等排放量持续下降,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6%以上,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100%。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项目5个,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15.06万亩,人工造林面积11.347万亩,矿山恢复治理面积121公顷。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全力推进传统钨产业改造转型,建成全国首个低品位复杂白钨矿绿色冶炼智能生产示范样板工厂,东宏锡制品公司顺利办理专业从事APT钨渣处置经营许可证。现代服务业成为全县第一大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全面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启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总结生态综合执法、绿色矿山等一批可复制、推广大余经验。“丫山旅游扶贫模式”多次上榜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成功案例。

6、人民生活质量迈入全面小康

居民收入保持中高速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5年的2.551缩小至2020年预计的2.361。就业创业保障有力。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29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736人,免费就业创业培训及技能培训764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4亿元。社会民生事业繁荣发展。教育、体育、文化名县建设成效显著,大余衡水实验学校、东门小学章江校区、蓝天实验幼儿园顺利开学,大班额、大校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县图书馆荣获“全省最美基层图书馆”称号;县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县卫生应急指挥中心、11个乡镇卫生院、53个村卫生所建成并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了大余国际山地马拉松赛等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城乡低保,城乡居民、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率先在全省探索实施特困失能老年人集中护理、农村社区“时间银行”居家和社区互助式养老志愿试点。社会治理成效显著。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安全生产十大专项整治行动等,法治大余、平安大余建设不断深化,公众安全感位居全市、全省前列,获评“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县”“平安赣州建设活动目标管理先进县”“全省综合减灾示范县”等先进称号。

二、产业现状

1、服务业总体概况

“十三五”以来,我县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51.03亿元,年均增长9.5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6%。我县服务业工作扎实推进,服务业态日显繁荣,得到较好较快发展。产业规模日益增大,占比逐年增加,行业发展亮点纷呈,正在成为拉动我县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

2、休闲旅游业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旅游强省”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一核三区”旅游发展规划布局,推出了红色初心游、丝路探秘游、福地生态游、理学溯源游等四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唱响“丝路明珠 生态大余”旅游品牌。以“项目建设提速年”和“作风效能提升年”为抓手,重点实施了幸福小镇、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布展、西华山钨矿矿山公园、丝路明珠·印象南安等文旅重大项目。建成开放大余县旅游集散中心,推出“VR+旅游”,打造智慧旅游系统,实现“一部手机游大余”。打造了全市首部全景沉浸式实景剧《游园今梦》,推动“夜经济”发展。丫山高铁无轨站投入使用,实现了大余到赣州西站的无缝对接,有效解决了赣州西站(高铁站)至大余和丫山等景区“最后一公里”问题。启动了丫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申报工作。杨梅城墙、峰山水口塔成功列入赣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新城周屋村被列入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成功承办了省旅发大会大余分会场、第二届黄酒旅游文化节、谷雨诗会、跨年演唱会等系列活动。

3、健康养老业

全县7个民间资本养老机构、12个公办养老机构建设运营成效喜人。不断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坚持“公办”、“民办”两手抓,强力推进健康养老产业项目建设,全面开展了乡镇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乡镇公共卫生设施设备提升工程,实施了明悦森林康养、五福居养老康复中心、妇幼保健院等重大项目。创建智慧智能化居家养老,实现养老服务供求无缝对接。大力推进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中央生态体育公园、“新时代重走红军长征路”健身步道等健康体育项目建设,积极筹备森林马拉松赛事。大余县荣获第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称号。

4、现代商贸业

龙安新区商业中心、奥园城市综合体、香港国际商贸城等多类型商贸项目落地生根。首家跨境电商平台奥园跨境电商正常营业。开展了文旅电商人才培训班办3期培训了130余人。开发了大余县生鲜社区团购平台,并开设了全县11个乡镇电商扶贫专区,销售额超100万元。搭建“大余微商城”微信小程序展示和销售全县的农产品。开展了大余县赣品网上行系列活动之“电商战役、余货出山”抖音直播活动等。2020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22.46 亿元,同比增长 31.46%(县商务执法大队建议修改为:开展了含文旅电商培训、电商运营管理培训、直播电商培训等多期培训班,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以县农旅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为核心,在全县11个乡镇建设了乡镇电商服务中心,在11个适合建设村级服务站的村建设了村级电商服务站。开展了大余县赣品网上行直播系列活动15场。2020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22.46 亿元,同比增长 31.46%。)

5、交通物流业

交通方面,全县农村客运班线10条,全县105个建制村已通客车,占建制村总数的100%;建有农村候车亭35个,公交枢纽首末站1个、公交站亭84个。目前全县有道路旅客运输企业4个、班线26条、营运班线客车67辆。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县乡镇及建制村通客车率为100%,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结点、辐射村组的农村客运网络初步形成。基本完成农村客运网络连通工程,改善客运网络公路38.639公里,实现村村通。

物流方面,坚持“以园区发展带动物流业发展,以物流业发展促进园区发展”的思路,重点打造赣粤国际物流小镇项目,为钨等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园区和县域内工业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为大余周边地区生产生活物资提供仓储配送服务。全县现有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1家,物流车辆9辆,总载重量164.79吨,已注册的物流公司49家。2020年全县货运量达到943.5万吨,货运周转量达到125513万吨/公里。

6、现代金融业

2020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37.86 亿元,增长9.4 %,各项贷款余额 109.37 亿元,增长12.2%。悦安新材料纳入省“映山红计划”企业上市重点扶持企业,已向上交所报送科创板上市申请材料并已受理,2021年上半年可上市。抓住疫情防控国家加大债券发行力度有利时机,推进企业债券发行工作,目前企业债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

7、医疗业

“十三五”期间,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县人民医院、县妇保院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破除了“以药养医”机制。2020年,全县现有医疗卫生机构517个,医疗机构中,二级医疗机构3个(其中1个县级综合医院,一个中医医院,一个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个疾病预防中心,1个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1各皮肤病防治所,11个公立乡镇卫生院,13个民营医院,门诊部、卫生所、诊所等其他医疗机构487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522人,其中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962人,每千人拥有医生数3.2人;注册护士1036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数3.45人。核定和开放床位总数2511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7.84张。

8、房地产业

“十三五”期间,我县在稳步推进商品住宅、商业地产开发的基础上,加大了政策性保障性住房和工业地产建设,逐步形成了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住房为辅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工业地产共同发展,房地产市场形成平稳健康发展局面。房地产销售面积完成112.22万平方米,年均增长30.35 %;销售额完成469617.49万元,年均增长38.04 %;在满足全市居民住房需求的同时,拉动了全县经济发展。

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断壮大,“十三五”时期达到22家,比“十二五”增加了14家。为发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位和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生活环境等方面做出较大贡献,同时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完成了5个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小区的开发建设;极大的满足了不同阶层居民的住房需求。

三、面临挑战

“十三五”以来,我县服务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对市服务业的冲击。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服务业,尤其是规上服务业、限上商贸业和文化娱乐旅游业,受到明显冲击,疫情期间,各项经济指标出现显著下降,例如,营业收入大幅下降、经营成本明显攀升、限上商贸的外贸进出口大幅度下跌、项目建设推进受阻等问题。

2、服务业占比相对偏低。我县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服务业项目带动效果不突出,服务业规模总量偏小,产业比重和税收贡献率偏低。

3、服务业发展层次有待提高。商贸、物流等传统服务业的产业规模小,对社会生产的经济贡献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市场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特点:小企业多、个体户多、分支机构多,个体户转企业少、规模以上企业少、大型服务业企业少。虽然近年来总量不断长,但是户均规模却依然相对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差,缺少足够的发展后劲。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倾向低端路线,高端消费群体有效成长不足,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新增乏力。生产性服务业对生产制造业的提升调优作用有限,例如,缺乏专业的研发设计公司针对优势产业的开发,生产制造企业未与大型零售贸易企业形成市场数据的良性互动,缺乏专业的市场数据公司提供精准的工业消费者消费数据,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体系缺乏协同互作。

4、空间布局有待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较为分散,中心城区核心地位不够突出,中心城市服务业集聚和引领作用不强。如南安镇建设日渐成熟,人口不断聚集,但缺乏与其功能匹配的商业中心、一定规模的连锁超市和星级酒店,商贸业的空间整体布局层次不明、结构单一,不利于商贸业的进一步发展。

5、产业发展的统筹整合力度不大。缺乏支撑大健康产业、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领域发展有活力的投融资机制,服务业创新效率不高,影响服务业加速转型升级。大余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缺乏系统规划和有效培育,宣传投入不足,宣传重点不突出,主题不够明确,同时对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力度不足,相关配套设施发展偏慢,导致我县的旅游品牌没有很好树立,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严重偏低。旅游发展尚未形成全域旅游大格局,旅游宣传效果、整体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深化。

6、服务业开放度不够。我县服务业主要以零售商贸为主,各周边乡镇的服务业也主要为满足城镇消费的零售业。依托生态、人文资源等优势,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还未形成规模效应。在资本、技术、人力资源、信息等方面外向程度不高,服务业发展模式仍以内源型为主,与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程度较低。

7、服务业发展高层次人才不足。现有服务业从业人员多集中在传统服务行业,而研发设计、文创服务、资本运营等高端人才相对欠缺,高层次专业技术服务人才、领军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瓶颈。

8、发展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符合规划区域定位和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商业体系,商业网点发展比较滞后,特别是集贸市场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齐全。

四、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高水平建设小康社会攻坚阶段,服务业发展面临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环境。

从国内环境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着力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进一步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完善扶持政策。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也将为我县与大城市分享机遇、承接服务、借力发展服务业拓展新空间。

从省内环境看,习近平总书记“十三五”期间两度莅临江西视察,对江西工作提出了“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指导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的定盘星,也是引领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从产业发展来看,江西省在VR、航空、移动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已取得先发优势,创新型省份加快建设,赣州市也逐步推动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从市域内环境看,赣州市作为全省唯一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江西省的“南大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同时获得国家层面新一轮苏区振兴的政策红利,以及列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等战略契机,赣州市在“十四五”时期将迎来更多战略机遇,实现革命老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同时,战略叠加也将带来一系列挑战,中部省份产业同质化严重、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愈加迫切、人才等要素流失问题亟待解决。

从县域内环境看,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服务业消费需求增强,高铁时代、低碳时代开启,给我县服务业带来了新引擎,我县服务业步入有序引导阶段。结合发展背景和我县实际分析,我县服务业发展面临四大趋势:

一是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余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而城市化的提升又会促进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因此,从经济规律和发展阶段分析,我县将进入服务业快速发展期,最终跨入“三二一” 发展阶段。

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将迎来更大发展。新一轮工业革命伴随着制造业的重大变革,对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提出新的要求,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重大突破。同时,在“工业强市”战略引导下,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取向成为主流,这就需要以科技服务、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以提供强力支撑,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了 内生动力。

三是服务业的绿色发展得到强化。拥有优越自然环境的大余,生态得天独厚。“十四五”时期,我县生态、文化的叠加优势将更加突出,在大健康、大休闲、大生态时代引领下,有利于集聚一批低碳高效的现代服务业和吸引一批亲近山水的高端人才,我县特有的“生态”、“文化”产业模式也将被推上发展快车道。休闲旅游、健康服务、文创服务等产业有望快速发展,进而加速生态溢出效应,释放生态红利,打造宜居城市。

四是服务业发展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随着高速、铁路等交通线路的完善,也使得我县与广东、香港、江浙沪等地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将为我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特色服务业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第三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大力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认真落实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方针,深入推进市委“六大攻坚战”工作部署,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优势,坚持改革创新,推进产业融合,进一步做大做强服务业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壮大服务业发展规模和实力,促进我县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质量变革。抢抓高铁时代机遇,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以人民幸福为宗旨,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业态组合为主线,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以更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为目标,着力优化改善服务业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各乡镇齐头跟进的发展格局,努力使我县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加快优化、贡献不断增加、竞争力有效提升,为实现“产业质变、实力前移”发展目标提供重要支撑。大力实施幸福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形成特色优势鲜明、发展动力强劲、品牌效益明显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政策、体制创新、规划引导、有效监管以及必要的基础设施投入等措施,有效激发社会资本活力,使社会力量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体。

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充分利用森林、湿地、水域等绿色生态潜力,合理有序开发,因地制宜引导项目建设的产品开发,以绿色发展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提升生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的能力。

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强化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破解现代服务业发展瓶颈,建立和创新与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管理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突破县内项目孤立建设和独立运营的现状,坚持一体化发展与差异化发展并重,高效推进我县整体发展。

立足优势,特色发展。依托丫山、牡丹亭、梅岭、梅关等特色资源,以及旅游、康养、商贸等优势服务产业,结合本地制造业和现代农业,重点谋划差异化、有竞争力的服务业领域,加快引导、培育和扶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生态、文化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老、交通物流等优势服务业,培育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引导各乡镇根据自身特点,谋划发展特色服务业,加快形成具有大余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做大做强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引领我县服务业快速发展,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增强对乡村地区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乡村地区着重提升医疗、教育、养老、文化、体育等产业,促进城乡服务业统筹发展、共享发展。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准入门槛、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创造公开透明、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县域内服务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深入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高端化、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和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构建优质、高效、竞争力强的服务业新体系。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推动多种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服务产品和业态创新,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和效益。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更好满足老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县人民,打造令人向往的“幸福大余”。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引导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现代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细化专业分工、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推动服务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实施智慧物流、数字金融、物联网、人工智能、智慧旅游、数字城管等工程,推动传统商贸企业、特色街区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构建“互联网全域旅游”新业态,打造红色文旅品牌,促进线上线下资源有效整合和利用,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深化行业应用,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坚持“旅游旅游”理念,围绕文化旅游强县战略,以建设幸福产业示范区为契机,推进景区景点建设、旅游要素配套、宣传营销推广,推动城旅、产旅、文旅、农旅深度融合,促进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提升,打响“全域旅游示范区”品牌,把大余打造成“四地一区”,建设好对接大湾区、面向全国的休闲花园、康养秘境和重要旅游度假目的地。全县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分别增长30%以上。

做优做强康养产业。以“康养”为路径,积极构建康养农林、康养制造、康养文旅、康养服务四大产业体系,按照全龄、全时、全域的康养理念,重点发展食养、文养、动养、 医养、居养五大业态,吸引精英养老,建设全国知名的养生养老养神基地。

补齐物流业短板。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标,重点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智慧物流、应急物流等新业态,推进“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配体系建设。打造赣粤国际物流小镇,为钨等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园区和县域内工业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为大余周边地区生产生活物资提供仓储配送服务。

(二)具体目标

——总量持续扩大。服务业增速快于GDP增速,到2025年,新增入规企业数达到 25 家,服务业增加值将突破8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50 %以上。

——贡献作用更加突出。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带动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50 %,实现全县产业结构向“三、二、一”型加速转变,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 60 %,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县税收收入比重达 30 %

——结构明显优化。2025年,现代物流、健康养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产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水平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地位不断加强,形成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业结构。

——布局更趋合理。依托老城改造、新城完善、园区服务以及特色小镇建设,积极引进城市商贸综合体、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金融、健康养老、休闲旅游、科技创新等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产业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竞争力加快提升。2025年,全县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0万元/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规模企业,力争新增省级服务业重点企业10家;争创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服务品牌,力争新增省级服务业名牌5个。争创集聚区提升等一批试点。


第四章产业发展

立足我县实际,以更好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为导向,着力构筑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服务业现代产业体系。围绕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引导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现代化,实现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围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推动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全面提升服务业质量和效益;围绕改善民生,优化服务供给,更好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一、重点发展产业

1、休闲旅游业

——重点方向及目标定位

发挥森林景观资源优势,提升山岳型景观游核心竞争力,打造成为国内知名、南方一流的“名山”景区;依托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以长征文化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打造“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艺”差异化品牌;推进丫山特色旅游民宿建设,培育“网红经济”,打造民宿打卡目的地。力争到2025年,全县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分别增长30%以上;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2个;建成省级5A级乡村旅游点1个以上、省级4A级乡村旅游点2个以上、省级3A级乡村旅游点3个以上;建成国家级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点2-3个;建成国家级特色小镇2-3个;建成1家五星级酒店、3家四星级酒店;建有不少于1个旅居车营地。

——主要任务

1)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坚持“旅游旅游”理念,围绕文化旅游强县战略,以建设幸福产业示范区为契机,推动城旅、产旅、文旅、农旅深度融合,打造文化旅游、森林旅游、康养度假旅游、休闲运动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工业旅游等多个特色旅游品牌,加快丫山、梅关古驿道、南安历史文化园、西华山矿山公园、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等核心景区、46个乡村旅游点建设提升,促进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提升,打响“全域旅游示范区”品牌,把大余打造成“四地一区”,建设好对接大湾区、面向全国的休闲花园、康养秘境和重要旅游度假目的地,成为承接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度假桥头堡。

2)推动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发展

以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构建立体化、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丰富旅游文化休闲业态,实现从传统休闲方式向创新性休闲体验转变。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开发独具大余特色的旅游产品。创新小团定制旅游服务新模式,开发“魂牵梦绕牡丹亭”等小型实景剧,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性,提升游客满意度。

3)深入推进多业融合

做好“旅游”“旅游”多业融合文章,推进旅游与体育、文化、康养、生态、探险五业融合发展。鼓励旅行社推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专业服务,开发大余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为粤港澳大湾区游客赴大余游玩、研学、康养、休闲运动提供更多选项,助推大余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康养旅游首选地,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4)提升全域旅游服务水平

完善景区、特色小镇、旅游示范村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民宿经济,推进丫山特色旅游民宿建设,培育“网红经济”,打造民宿打卡目的地。加快星级酒店建设,合理布局超市、餐饮、茶馆、咖啡吧和医疗救治网点。完善“一部手机游大余”手机端、触摸屏端应用服务系统,推进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建设,加快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实现O2O线上、线下互动,实现“一部手机”游大余。

5)升级运营管理水平

引进有品质、有实力的旅游经营集团、专业运营团队、景区职业经理人,通过整体打包、委托托管、承包经营、管理入股等形式,整体提升全县旅游线路、旅游景区、旅游营销营运水平。丰富旅游要素。管好用好县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打造大余旅游产品旗舰店、客家美食旗舰店,开发“庾岭好礼”系列文创产品、大余特色小吃、大余特色菜肴,打出品牌,增强影响力。扩大品牌营销。在大湾区主要城市组织开展大余旅游专题推介,利用新媒体、自媒体、传统媒体,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系列化的宣传营销活动,积极争取国内外比赛等系列旅游文化活动,唱响“梅花诗国、生态丫山”旅游品牌。

专栏1: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工程

1.小众定制。根据旅游者需求,优化旅游行动流程设计,规避大众旅游模式下基础设施短板,因地制宜发展定制化旅游产品。

2.网红旅游。深入挖掘优质网红资源,培育一批网红达人,打造一批网红打卡景点,发挥网红及其所在社交媒体的引流作用,带动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超常规发展,打造旅游新生态。

3.旅游商品创意设计。推动全域旅游与大余特色产业相结合,围绕多味花生、南安板鸭、钨锡制品、烫皮等特色资源,加强旅游商品创意设计。

专栏2:“旅游”“旅游”融合发展工程

1.全域旅游“四地一区”工程。打造“文化休闲康养”文化旅游基地、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级运动休闲产业示范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度假首选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2.文化旅游工程。实施丫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程、梅关景区创国家4A级景区、百里乡村旅游长廊提升工程、天华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项目、天华山旅游产业建设项目、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陈列布展建设项目、河洞温泉漂流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万印楼文旅产业项目(文广新旅局建议删除)、“一江两岸”公园及防洪堤工程、新城镇农业观光特色小镇建设项目、世界钨都文化博览园、县城-黄坑红色旅游公路。

3.品牌创建工程。依托全县历史人文、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红色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全力打造建设一批精品旅游景区。丫山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梅关景区和南安历史文化园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个,总数达到4个。三月三景区、桃树下创评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总数达到2个。推进浮江乡创评旅游型新型城镇化乡镇。

4.推进“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建好梅关、牡丹亭、新城周屋、青龙元龙畲族村、阳明心园等文化旅游项目,推进南安历史文化园、梅关古驿道景区两个项目创国家4A级景区,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爱情文化、康养文化等研学游。

5.推进“文旅生态”融合发展。以丫山景区为龙头,建好丫山运动休闲小镇、浮江三月三、内良天华山等生态休闲项目,全面完善各乡镇乡村旅游点设施,打造休闲度假福地。

6.推进“文旅工业”融合发展。建好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钨都博物馆、食品工业旅游示范区等以南安板鸭、钨、锡为代表的集科普、工业体验为一体的旅游项目,探索钨业百年遗迹。

7.推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编制全县森林旅游规划,构建全域化布局、全龄化服务、全时段开发的文化旅游康养新格局,打造以国家梅关森林公园为龙头,以章江流域生态旅游长廊建设为主线,以丫山旅游度假区、梅关景区、章水国家湿地公园等为主体的森林旅游地,努力将大余建成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8.推进“文旅体育”融合发展。以丫山景区为重点,加快黄龙生态运动休闲小镇、国家级长征步道大余段建设,持续新建体育设施,组织户外运动挑战赛、森林马拉松、中国好声音赛等活动,走“体旅结合”新路,构建以“观光游、体验游、科普游”为主的综合旅游体系,打造成国家级运动休闲产业示范基地。

2、健康养老业

——重点方向及目标定位

策应高铁时代的到来,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周边城市群的高端市场为目标,鼓励高端康养产业发展,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社会美誉度高、质量效益好的特色康养小镇和养老综合体;以优质森林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自然、饮食、益智、延年、健身、休憩等森林康养旅游产品;依托中医药传统文化,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重点生态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形成有特色中医药的健康旅游服务和体验区。力争到2025年,建成健康养老产业国家级示范区2个以上、省级示范区3个以上;建成1条山地户外运动精品路线,健身步道里程达到200公里以上,自行车骑行道里程达到30公里以上,每年举办2个以上山地户外运动精品赛事,建成1个汽车自驾运动营地。

——主要任务

养老方面,以全省森林旅游节在我县举办为契机,以“康养”为路径,推动生态康养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医养结合产业、健康管理产业深度融合,以丫山特色小镇为核心,加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幸福小镇建设。聚焦“养心、养生、养神、养老”等功能,全面放开养老市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培育一批特色康养龙头企业和综合性养老基地,引导大余县中医院、西华山职工医院等部分医疗机构转型发展,成为集“医疗、护理、康复、养老”为一体的养老护理机构,积极构建康养农林、康养制造、康养文旅、康养服务四大产业体系,按照全龄、全时、全域的康养理念,重点发展森养、文养、动养、医养、居养五大业态,建设全国知名的养生养老(民政局建议养老改为疗养)基地。

积极探索“候鸟式养老”和“虚拟养老”等模式,大力培育中医药养生保健、健康休闲、特色健康管理等康养新业态。建立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和资源共享。基本形成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对接“保险养老”模式,积极争取泰康人寿等养老独角兽企业在我县布局康养产业。以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完备、供给多元、管理规范、快捷方便为目标,持续推进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服务广大群众的普惠性养老,为老年人群体提供成本可负担、方便可及的养老服务业。

体育方面,完善山地户外运动场地设施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山地马拉松、山地越野、定向穿越、登山、徒步、露营、骑行等山地户外项目,提升大余县10公里山地自行车越野赛道、大余县UTV全地形运动赛道、大余县A哆森林户外拓展训练基地等项目。积极推动黄龙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体育场馆项目建设,探索政府投资体育场馆交由第三方运营机构经营管理的运营模式,提升体育场馆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提高运营效能,激发场馆活力。积极融入粤港澳、长三角、海西区等自驾路线及营地网络,引导推进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建设。

专栏3:健康养老(民政局建议修改为康养)产业重点工程

1.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推进新城、吉村、黄龙3个中心敬老院养老服务用房建设。民政局建议修改为:推进中心敬老院养老服务用房建设)到2025年,每千名老人拥有护理型床位不低于14张。建设县特困失能老年人护理院。将县社会福利院改造成300 张床位以上、突出护理功能的综合养老院。

2.森养。以获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为契机,完善大龙山生态康养度假中心、丫山药泉谷、竹林瑜伽、健康步道等康养旅游项目,进一步拓展森林康养内涵。

3.文养。挖掘大余独特的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元素,大力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推进道养开发,构建全龄康养服务模式。

4.动养。依托丫山运动休闲小镇,提升丫山药泉谷项目,积极发展运动健身产业,举办山地马拉松、越野车赛等国际性赛事,丰富运动康养产品。

5.医养。完善五福居养老康复中心、明悦森林康养项目,鼓励发展社会医养机构,开展健康咨询、护理照料、养老养生等服务。

6.居养。推进县城养老公寓、农村幸福院建设民政局建议修改为农村孝老食堂建设),推广“家院互融”养老服务模式,丰富发展基本医疗服务、短期看护服务、康复、运动、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内容。

3、现代商贸业

——重点方向及目标定位

围绕我县规划布局,在县城区域,顺应消费需求升级趋势,推进商业布局、商圈形态和时尚业态有机更新,培育和打造一批城市商圈、商贸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培育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支持商贸流通企业通过“互联网”,提升线下体验、配送和售后等服务,不断优化消费路径、打破场景限制、提高服务水平。力争至202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6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建成一条夜间经济特色街区。

——主要任务

支持城市商业向农村延伸设置网点,引导农产品进城直销。大力推进市场改造提升。利用跨境电商对传统贸易产业进行转型升级,鼓励商贸物流企业开展数字化、电商化改造升级,积极培育壮大“宅经济”“网红经济”。

1)优化商业网点布局

推动实体商铺、现金支付向网络商铺、刷卡支付方式转变,发展自助售货机等新型销售形式,促进信用消费、租赁消费和绿色消费。构建多元化商贸服务网络,有序推进龙安新区商业中心、奥园城市综合体、丝路明珠·印象南安等项目建设,打造大余特色产品、特色美食、家装建材等区域特色商业街区。合理布局社区商贸网点,鼓励引导果蔬批发、洗衣、家政、美发、便利店等生活服务业态围绕社区发展,着力打造“10分钟便民服务商圈”。统筹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发展,推进延伸中心镇商贸中心建设。

2)转型提升传统商贸业

培育商贸流通业龙头示范企业,支持本土商贸品牌成长,鼓励企业挖掘品牌价值,加强“老字号”品牌传承和发展,鼓励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实现集团化、连锁化经营。引导大型商场和超市等传统零售业建立网上销售平台,形成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互为补充的销售体系。鼓励创新商业模式,探索“商旅结合”“商娱结合”等,促进消费升级。

专栏4:现代商贸业重点工程

1.加强中心商圈建设。推进龙安新区商业中心、奥园城市综合体、丝路明珠·印象南安等项目建成运营。

2.打造乡镇级“消费购物中心”“农副土特产品加工、交易中心”。鼓励各乡镇建立独具特色的农副土特产品和特色农副产品的加工、交易中心,通过把乡镇级“消费购物中心”与“农副土特产品加工、交易中心”统一起来,有利于把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包装好,组织集中起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消费大市场。

4、交通物流业

——重点方向及目标定位

坚持“以园区发展带动物流业发展,以物流业发展促进园区发展”的思路,重点打造赣粤国际物流小镇。加强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物流产业园、物流配送中心配套,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力争到2025年全县建成2个大型物流中心,新引进规模以上物流企业5家以上。

——主要任务

1)补齐物流业短板

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标,重点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智慧物流、应急物流等新业态,推进“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配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赣粤国际物流园(二期)、东深物流有限公司工业仓储物流园项目、冷链物流骨干网、铁路交通物流仓储项目等重大物流项目,引进和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新建农产品冷链体系。力争韵达分拣转运中心项目落地。支持企业发展配套型仓储、冷链物流,探索推进智运快线“村村通”,逐步形成连接城乡、联动周边、融入全国的物流网络配送体系。

2)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降低涉企收费、发展多式联运、完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提高运输组织效率等工作,全力推动降低物流成本,大力推进物流业发展的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寻求投资方,在确保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投资与长期运营基本平衡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公司,启动建设物流供需信息查询、网上在线跟踪为主要内容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力争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在商贸企业、工业企业、物流企业之间搭建桥梁,及时收集货源信息,反馈到物流企业,合理地调配和使用车辆及其它资源,切实解决我县流企业货源单一、空车率高的问题,有效降低我县物流成本。

3)建设物流综合基地

整合全县物流快递资源,构建向外辐射的物流基地,为整个电子商务系统服务。充分利用村级电商服务站、社区团购点、农村商店等现有资源,构建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极大减少农村电子商务交易成本。

4)提升客运交通服务品质

以旅游作为切入点,使旅游和客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大余丫山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将开通省内、省际包车旅游服务,拟投入14辆大型高一级客车、6辆中型中级客车,提升交通旅游服务品质。优化交通能源结构,加快推动新能源出租车的应用,推动城市绿色交通发展,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理念;加强对道路运输企业以及货车司机的污染防治知识教育,要求货车更换能够密闭遮盖的篷布,防止造成大气污染。

专栏5:交通物流业重点工程

1.补齐物流短板工程。重点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加快建设赣粤国际物流园(二期)、东深物流有限公司工业仓储物流园项目、冷链物流骨干网、铁路交通物流仓储项目等重大物流项目,引进和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新建农产品冷链体系。力争韵达分拣转运中心项目落地。

2.“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配体系。壮大供销集配物流有限公司,加大圆通、申通、韵达、百世、天天等快递物流与电商企业融合,采取统一分拣、统一配送、统一网络、统一标识“四统一”,重点打造农村物流网络,打通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最先一公里”。

5、电子商务业

——重点方向及目标定位

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完善提升电商“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渠道更加畅通。推进新一轮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项目建设,促进乡镇电商综合服务中心运营,打造农村电商升级版。引进或鼓励企业创建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发展农村电商、跨境电商、社交电商、网红直播等电商业态,促进电子商务与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推进烫皮、黄元米果、板鸭、多味花生等特色产品拓展电商市场。加快电商人才培训,积极开发本地电商运营平台。力争到2025年,全县网络零售额突破30亿元。

——主要任务

1)加强电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完善我县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县农旅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为核心,强化各镇电商镇级服务中心及村级服务站的作用,形成“县农旅电商公共服务中心 -乡镇电商服务中心-村级电商工作站(合作社、村委会)”的完整电商服务和工作网络体系,形成大余电商集聚,以点带面创建示范效应。

2)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兼电商直播综合基地

打造生态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农产品电子商务综合体验中心、电子商务直播中心三位一体的新型电商综合基地。注重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种养殖标准化体系、标示标牌标准化体系、电子商务标准化体系等。强化科技应用,发展生产规范、质量认证、效益明显、符合消费者需求、标准化的农产品。

3)完善多方投融资平台建设

首先,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设立电子商务专项发展资金,对重点电子商务项目给予资金保障。加强对扶持资金流向监督,确保下发资金专款专用。其次,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平台。加快建立多元化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为电子商务产业链企业提供在线支付、在线融资等服务。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与电子商务企业加强合作,结合创新支付产品,向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支付服务。积极发展农村地区电子支付业务,提高农村支付服务效率和质量。

4)加强电商人才培训培养力度

依托县农旅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建立电商创业人才培育基地,主要面向本地电子商务创业者和人才提供服务。首先实施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战略,在县镇两级都逐步建立健全体现人才价值、激发创造活力的电商人才建设战略体系和工作保障机制。其次,加强本地电商人才培训,主要针对返乡农民工、电子商务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大学生及政府工作人员。乡(镇)、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的工作人员将是构建企业农户品牌的中间力量。

专栏6:电子商务业重点工程

1.加速电商产业集聚发展。实施一批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项目、建成一批电商直播及兴农扶贫示范基地、建设一批仓配一体智能云仓,扶持步行街、奥园城市综合体等一批夜经济网红街区、培养一批网红达人,加速电商产业集聚发展。

2.创建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引导本地电商企业开发本地第三方电商运营平台。

6、文化产业

——重点方向及目标定位

实施“文化”工程,促进文化与科技、互联网、旅游、体育等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培育一批知名文化企业,力争在5年内培育2家市级以上重点文化企业。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打造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目的地。继续抓好全县古祠堂建筑和革命旧址旧居的普查工作,命名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完成梅关和古驿道、陈毅同志旧居、周屋红五军军部旧址等文物修缮项目。推动《旁牌阵》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手狮舞》《肖家拳》等一批市级非遗项目。力争在梅关风景区建设大余县博物馆分馆,展示梅关古驿道的历史与文化。推进曹氏围屋、杨梅古城等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做大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力争到2025年,建成省级文化产业园2个以上、历史文化街区1条以上。

——主要任务

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发挥南安府历史文化园的引领示范作用,深入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开展禅宗理学文化、阳明文化、客家文化、戏曲文化、红色文化、钨文化、奇石文化、农耕文化等梳理研究,建立历史文化资源大数据库。积极推动禅宗理学、阳明、戏曲、客家、红色、钨等历史文化与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机融合,打造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目的地。鼓励利用老厂房、工业矿山遗址和商业综合体等,以锡工艺品、竹工艺品、奇石等特色工艺品为载体,打造文创项目孵化、文创产品交易、文化产业服务平台。结合古街、古村保护利用,打造形象特色鲜明、吸引力强、城市名片式的产、城、人、文和谐融合的特色文化街区。

举办好每年一届的大余元龙、九水畲族民俗文化活动节、“文化遗产日”。打造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样板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开发系列大余南安客家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提升景区品味和效益。实施文化经济政策,扶持民间艺术特别是手工艺生产企业走向市场,吸引工商企业家投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加强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打造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样板区。深化古籍整理研究。加强地方志工作。

合理配置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快图书馆新馆建设,继续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建设。新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美食博物馆、民间博物馆、矿物晶体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规划建设工人文化宫。加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办好“文化惠民周”“我们的节日”等系列节庆活动,抓好品牌特色活动的打造,重点打造以“谷雨诗会”“采茶戏进校园”“少儿曲艺大赛”“山歌春晚”为主要特色的群众文化精品活动。推进农家书屋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大力开展“书香大余”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应急广播体系,实现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全覆盖,加快优秀文化资源“进村入户”。

推动文艺与互联网融合,创作更多优秀网络作品。建立健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引导、宣传推广的激励机制,加大采茶折子戏“魂牵梦绕牡丹亭”“大龙村民俗晚会”等品牌文艺精品的扶持力度,编排好大型赣南采茶戏《梅岭 梅岭》。唱好客家童谣、讲好大余故事,办好“带你回去眶南安”摄影作品展。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培育造就一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和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

专栏7:文化产业重点工程

1.精神文明创建工程。2025年,全县60%以上的乡镇和行政村达到文明村镇标准。

2.新时代文明实践工程。新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中心,2021年完成全县所、站全覆盖,规范运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着力提升农村精神文明水平。

3.艺术创作工程。提升大型古典赣南采茶戏《魂牵梦绕牡丹亭》的质量和影响力、创作编排大型现代赣南采茶戏《梅岭 梅岭》并进行公演;启动《情定天华山》微电影的拍摄制作工作。开展“一村一歌”创作活动。

4.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工程。重建道源书院,建好牡丹亭府衙后花园,启动阳明心园建设,做好梅岭三章纪念馆以及陈毅旧居、长岭会议旧址等革命遗迹遗址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做好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的陈展。加快青少年课外活动场所建设,规划建设工人文化宫。

5.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工程。完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数字化建设。县乡村三级联动网络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场所逐步完善,结合农村电商,精心打造的集信息发布、农产品流通、便民服务、上网、图书阅览等119个精品示范点。

6.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工程。改造县融媒体中心,完善广播电视发射台数字化改造,加速建设智慧广电系统平台(三网两中心三平台)。

7.“五个一”工程。建好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非遗馆、剧院和地方特色文化公园等一批公共文化场所,培养引进10名以上拥有国字号的大余文化名人,扶持发展60家以上文化企业进入县级以上文化产业名录库,在省以上“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远的大余名作,建设一批历史文化名镇(村)、历史文化名街(巷

8.阳明心园提升改造建设工程。新建影视创作基地,提升阳明亭、游步道等配套设施。

二、提升发展产业

1、现代金融

——重点方向及目标定位

抓住赣州市创建全国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契机,落实各项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实施“金融”行动计划,力争把金融产业培育成全县战略性发展产业,优化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普惠金融,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贷款“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对接各大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争取引入我县设立分支机构,力争引入股份制商业银行2家以上,引入保险公司4家以上。推进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力争完成悦安新材料上市目标,积极引导东宏锡业、南安板鸭等拟上市企业推进股改工作,夯实上市基础,力争2025年全县上市企业数量达3家。

——主要任务

积极培育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以及财富管理、基金投资、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金融中介等新兴金融业态。建立招商推进机制,着力引进持有金融牌照或准金融牌照的大型投资集团来设立金融控股集团及区域性中心。优化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普惠金融,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贷款“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大总部银行的数据中心、银行卡中心、研发中心等功能模块和业务部门的引进力度;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服务业、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科技金融服务,加快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通过设立多层次、多类别的引导资金、产业基金,构建多层次、全覆盖、高效率的投融资体系。

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支持绿色企业上市挂牌,引导绿色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充分发挥绿色信贷作用支持我县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县级“政、银、企”联系机制,加强“政、银、企”沟通对接,抓住赣州市创建全国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契机,落实各项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引导财园信贷通、小微信贷通、创业信贷通加大对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企业发行债券。

2、教培产业

——重点方向及目标定位

扎实推进“党建”和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加强学校宣传阵地建设,进一步严格课堂教学、校园网、微信、QQ群等的管理,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确保学校正确办学方向,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多途径、多形式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力争到2025年,建成2个以上教学、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的骨干实训基地,打造2个以上全省知名的服务业品牌专业。

——主要任务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全面推行教师师德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力整治教师托管学生、从事有偿家教行为,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建立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校长和“最美乡村教师”评选奖励制度,并为长期坚守的乡村教师发放荣誉证书,弘扬教育正能量。坚持科研先行、以研促教、以研促学、提高质量,推进学科建设,狠抓学校教学常规检查,积极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观摩交流、学科特长展示等活动,扎实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有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推进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引导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重点培育旅游、大健康、文化创意、体育、电子商务、家政服务、育婴等品牌专业。推行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多样化合作模式,推动骨干专业与多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参与课程设置,将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爱岗敬业等企业课程引入学校。鼓励大余章源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江西科比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翔鹭控股、南安板鸭公司等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支持优质院校、行业企业、可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与职业院校组建跨区域职业教育集团,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

3、房地产业

——重点方向及目标定位

“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加强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合理控制土地供应规模与房地产开发节奏,促进存量商品房消化;合理引导居民住房消费,支持新市民住房需求以及自住性、改善型住房需求。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扩大住房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逐步消化房地产库存,促进住房保障和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打造民生地产、和谐地产、健康地产、活力地产。力争到2025年,建设一批高档次大规模绿色低碳住宅小区;住房结构从多层建筑逐步向高层建筑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在大力发展普通住房的同时,建设一定规模保障性住房和部分公租房,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住房需求。

——主要任务

1)建立健全符合全县的住房供应体系

规范增量、激活存量、培育租赁住房市场,加大对自主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的支持力度,多渠道满足群众住房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商业、旅游、养老、工业等产业地产。规范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不断提升物业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全县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增强房地产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2)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深入开展住房租赁试点工作,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继续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加大保障房、公租房建设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城乡危旧房综合治理,逐步解决和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3)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加强市场联动监管,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严格商品房预售管理,完善商品房预(销)售及合同备案信息管理系统。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和市场动态,完善房地产信息发布制度,稳定市场预期。

4)着力推进物业服务业规范化发展

加强前期物业招投标、物业企业资质审查等基础工作,扩大物业服务覆盖面,提升物业服务水平,促进物业服务行业健康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物业服务业“龙头”企业,大力提升物业服务行业的服务水平、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适度鼓励旅游度假、养生、养老等高端地产发展;大力发展房地产服务业,鼓励培育房屋租赁市场,加强交易中介、物业管理、评估鉴定等行业管理,完善服务质量体系,促进房地产服务业规范有序优质发展。

4、医疗业

——重点方向及目标定位

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持续提高全县人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健康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力争到2025年,全县医疗机构达到472所,主任医师达到13名。全县每千人执业(助理)医生数≥3人,每千人护士数≥3.2人,每万人全科医生数≥2人;按每千人口6张标准配置病床,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占比≥25%(预留规划空间);县域范围内就诊率≥90%

——主要任务

1)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实施美丽医院建设年活动,落实医疗服务监管,保障药品供应,着力解决医疗服务中的赌点、难点问题,持续提升群众就医体验,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

2)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根据人口分布、地理条件、交通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政府举办机构为主,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分阶段实施建设任务,基本建成网络健全、配置合理、反应快捷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使城乡居民享受到融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

3)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

鼓励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中医药事业发展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工作平台。大力推进中医医疗诊断先进技术及手段的挖掘,增强在中药材种植(养殖)、中药制剂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广泛传播和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面向农村、社区、家庭,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重视民间中草药单验方的收集与利用。开展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景区”工程,传播中医“治未病”健康理念,加强中医“治未病”工作,深入开展体质辨识、中医药参与健康管理等服务,将中医药理念、方法融入日常诊疗活动,扩大中医药知识宣传广度和力量。

4)提升医疗质量管理

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与流程,充分发挥“医疗”、“药事”、“护理”、“院感”等委员会的作用,开展协调、有序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达到监督检查、反馈、奖惩、整改落实密切相联的质量管理体系。

5)加强智慧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

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参照国家卫计委区域卫生建设标准和要求,大力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智慧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在市卫计委构建的健康云平台基础上,引进电子病历、护理电子病历、电子化临床路径、电子医嘱等系统,升级或更新现有的HIS(医院信息系统)、EMR(电子病历)、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RIS(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统),改善临床诊治流程及病历书写流程,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集中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减轻医务人员负担,提升工作效率,进一步改善病人就医环境及就医流程。

三、培育发展产业

1、科技产业

——重点方向及目标定位

指导企业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加强创新孵化平台建设,大力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中小型企业加强校企共建技术中心建设,全方位提升企业作为研发与成果应用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在科技产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加快科技产业的技术、管理、业态、模式创新,开展“VR+绿色”试点示范。力争到2025年引进科研机构达到27家,新培育科技服务平台达到1家;发展2家以上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吸引不少于100名大学毕业生到大余创业。

——主要任务

加强“新基建”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教育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铸造传统基建升级新引擎。深入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推动物联网设施跨行业、跨领域共享。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大力建设智慧交通工程,加快建设智能停车场。完善智慧绿色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建立智能充电管理云平台,加快布局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快速充电设施。超前谋划未来社区和智慧城市建设。

加强通信网络建设,提前布局5G,实现县城、圩镇、景区等5G网络全覆盖。鼓励和引导企业利用区块链、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促进智慧旅游、健康云、数字多媒体、动漫游戏、网络消费、线上线下融合消费、高级机器人、3D打印等的推广和应用,建设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道路、智慧停车、智能票务、智能厕所、智能路灯、智慧旅行社等。完善“一部手机游大余”手机端、触摸屏端应用服务系统。加快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软件、内容制作和新型媒体服务发展,积极申报国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双创中心。加快智慧养老和医疗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积极争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和服务保障机制,促进知识、技术、人才、资本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的新机制。健全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鼓励银行、金融机构积极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身定制多样化科技信贷产品。大力发展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信贷创新产品,大力推广“科贷通”“科技创新券”。完善科技企业培训机制,鼓励企业引进创投资金。推动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多渠道满足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

支持海创钨业成果争创省级科技进步奖。支持翔鹭钨业、悦安新材料和松瀛化工等企业申报“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工作。力促云锂股份、中天鸿锂与中南大学,悦安新材料与南京大学对接,争取全县省级产学研全面开花。支持鼓励海创钨业、悦安新材料等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设立研发创新中心、实验室、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载体,建设钨及有色金属产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强化科技型企业政策扶持,优化创新要素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四、创新发展产业

1、信息服务业

以“创新、跨界、融合”为方向,不断提高信息服务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培育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信息服务。发展网络信息服务,大力发展云计算综合服务,完善大数据资源配置和产业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平台。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服务、智能制造软件和服务、“互联网”应用支撑服务、信息安全产品与服务等重点领域;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开发应用工业软件,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智能芯片等物联网技术突破,加强和物联网系统软件商合作,推进物联网集成应用;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企业孵化、技术研发、物流仓储等电子商务产业;加快开发基于云的应用服务。

2、家庭服务业

健全城乡居民家庭服务体系,重点规范和发展家庭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托幼、病患陪护等服务,鼓励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积极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家政服务新业态,推进家庭服务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推动城乡社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加快建立形成与城乡社区居民志愿服务、社会化便民利民服务相衔接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培育若干大型家政服务企业,依法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逐步发展面向农村尤其是中心镇的家庭服务,促进家政服务市场的成熟与发展;推动老年人社会福利快速发展,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覆盖面;整合社区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引入行业组织等参与开展社区教育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幼儿教育、养老保健、生活休闲、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服务;全面开展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工程,完善社区服务网点,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功能,推进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市社区便民服务联网,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公共服务需求。

第五章空间布局

一、战略定位

综合考虑大余县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和环境条件,以“中心集聚、区域协调、综合提升”为总体战略,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深入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高端化、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和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构建优质、高效、竞争力强的服务业新体系。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合作联盟,加强与广东省南雄市合作共同打造大湾区(庾岭)幸福产业示范区,大力实施大上崇幸福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努力将大余建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度假首选地、户外体育聚集地、特色文化创新区。把第三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带动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鼓励企业扩大健康养老、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等方面的投资与供给,提高文化旅游业、商贸物流业、现代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产业、科技服务业、生态健康养老等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实现服务业的“服务到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十四五”期间重点构筑“一心、两轴、三区”的现代服务业空间格局。

二、发展格局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根据大余县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心、两轴、三区”的发展格局。

“一心”:即大余中心城区。主要发展城市综合服务、区域商贸、科研创新、生活居住、休闲旅游、新型工业等职能,是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两轴”:指一条沿323国道向南康、南雄方向延伸的城镇发展主轴;一条从县城向西延伸的生态旅游发展次轴。

“三区”:指中部综合服务发展区,东部制造业、商贸发展与生态保育区,西部生态农业与旅游发展区。

县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见附图1

三、产业布局

1、旅游产业“一轴四区”

围绕文化旅游强县战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根据大余县发展格局,旅游产业布局为“一轴四区”。其中,“一轴”:指以中心城区为起点,一侧沿323国道向南康、南雄方向延伸,另一侧向西延伸的旅游产业发展轴;“四区”:

1)中部文化休闲旅游片区:中心城区南安镇、浮江乡、黄龙镇3个乡镇的南部。开发建设的主要项目包括:梅关——丫山风景名胜区(含梅关景区、丫山景区、牡丹亭景区、三江口景区)、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东山正觉寺、金边瑞香花卉生态观赏园等。

2)西部绿色生态旅游片区:吉村镇、河洞乡、内良乡。开发建设的主要项目包括:河洞温泉、内良温泉、内良天华山、长岭会议旧址等。

3)东部田园文化旅游片区:池江镇、青龙镇、新城镇。开发建设的主要项目包括:池江彭坑陈毅旧居、周氏宗祠、池江青龙万亩果树园艺场、峰山水口塔、杨梅古城、围里古城堡、寨上古遗址、池江灵潭里、青龙龙狮涧、青龙赤江岭子上、新城镇巷口新村等乡村旅游示范点等。

4)北部矿区景观旅游片区:南安镇、浮江乡、黄龙镇3个乡镇的北部以及左拨镇、樟斗镇。开发建设的主要项目包括:以西华山钨矿为代表的“钨都地下迷宫”,以及分布在南安镇、浮江乡、黄龙镇、左拨镇、樟斗镇的洪水寨钨矿、漂塘钨矿、石镭钨矿和老下垄钨矿区等。

旅游产业布局图见附图2

2、其他产业“一区一镇一基地”

其他产业布局为“一区一镇一基地”。其中,“一区”:是指以南安镇和黄龙镇为中心集现代商贸、交通物流、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一镇”:以新城镇为中心的现代物流小镇;“一基地”:以河洞乡为中心的生态康养基地。

其他产业布局见附图3


2、

第六章重点任务

一、强县培育工程

1、基础设施建设

以县城为中心加快推动以5G网络、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中心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基站建设,促进跨行业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实现重点城镇、产业园区、热点景区、乡镇等全域覆盖。高水平建成全光网城市,实施“千兆入户、万兆入楼”光纤覆盖计划。

为实现旅游、物流和商贸流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加快道路升级改造。实施老城区道路改造工程、新城区道路提升工程,建设大上崇生态旅游公路(大余段),规划建设赣南大道延伸至大余段。道路沿线布设自行车及人行慢道,并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驿站。推动4A级及以上景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等重点景区建成二级及以上旅游公路。开通与赣州中心城区的城市旅游公交线路,覆盖县内重点景区。建立道路旅游标识体系,将重点旅游景区标识纳入全市道路交通标识范围。深入挖掘自驾游发展,统筹布局停车场设施。推进赣韶铁路扩能改造,争取以高速铁路标准进行建设。加快推进新城机场军民合用项目,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飞行俱乐部、通航维修基地、应急物资储备基地。

2、市场主体工程

推动服务业在库企业质效提升,持续推动服务业“个转企”。继续推动“大个体户转企业”工作,转企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加强培育、壮大,直到纳统。扶持商贸企业发展,着力增加限上商贸企业个数和家数。引导重点加工企业和龙头农业企业剥离成立销售服务公司。鼓励企业在成立独立核算法人公司。探索建立市场化品牌培育机制,重点在旅游、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等领域开展服务品牌培育试点,培育一批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和知名企业家。重点培育一批兼具发展基础、发展潜力、发展意愿的服务业试点地区。

二、环境优化工程

1、重点领域整治

市场监督、土地执法、环保执法、食品安全等相关执法单位联合开展重点行业整治。对服务业发展情况摸底调查,直面服务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等“硬骨头”。建立全县服务业提质增效重点工作任务清单,聚焦食品药品安全、废品回收、二手车交易、物业管理市场化、家政业提质扩容、旅游业增效、商贸流通安全生产等方面,推动一批重点行业专项整治。特别是在金融服务业,全力打击非法集资、非法传销等活动。

2、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与体制创新。一是放宽准入,进一步放开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准入,取消环保、技术、知识产权等隐性壁垒;打破研发、金融、物流等领域的市场垄断与行政垄断,大幅减少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项;鼓励社会资本与民营企业参与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支持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联合建立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二是提供项目包保服务,实行一个项目一个专班,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实行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制度,项目从环评、立项、注册、登记、规划到开工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提高营商环境整体水平,强化政策落地落实,分解落实服务业考核指标,层层压实责任到相关部门。

3、健全服务标准体系

深入开展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工作,争创省级、市级、县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完善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管理,增强我县服务业发展特色。主动参与省、市服务业标准制(修)订。鼓励旅游行业创星评级,鼓励创建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和省级绿色饭店、三星级以上旅行社;支持创建4A5A级物流企业;鼓励创建三星级以上或省重点商品交易市场。注重中小型服务企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发挥行业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标准化教育培训,加快标准化技术服务机构建设。

4、完善服务质量管理

探索服务业企业综合评价分类管理,引导资源向优秀企业倾斜。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创建智能型国际采购中心和智慧型景区。持续开展服务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现服务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重点加强餐饮企业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服务投诉处理能力建设,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文明旅游宣传,引导文明消费。

三、创新融合工程

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和互促互动。以高端制造业发展和制造业数字化改造需求为引导,深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供给,稳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发展方向上,以产业智慧化和制造业服务化为重点,推进“服务业”,拓展“智能”,促进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形成特色鲜明、门类齐全、支撑有力、协同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加快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生态系统。充分发挥行业骨干示范效应,在技术相对成熟、市场竞争充分的领域,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突出的行业领军企业。

2、线下与线上融合发展

推进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技术拓宽消费渠道,开发线上空间,提升用户体验感,实现线上线下双赢。引导企业深化专业分工,努力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推进“互联网服务业” “大数据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整合我县传统产业资源,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将我县教育、文化、娱乐、旅游等产业通过“云课堂”“云旅游”“云赏花”“云演出”的形式,从传统的线下转到线上开展。

四、夜市经济工程

围绕我县规划,高标准建设南安历史文化园、奥园城市综合体、商业步行街、安康广场等一批文体娱乐、购物休闲、餐饮美食等特色街区,引导餐饮店、便利店、娱乐场所等服务类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和营业时间,鼓励发展24小时不打烊、便利服务型夜间经济集聚区。推动特色美食、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文化演艺等夜间消费业态发展。

1、引导夜市消费

创新夜市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引领新型消费。支持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休闲、洗浴、美发美容、洗染等行业延长营业时间,营造夜市消费氛围。开展美食节、美食街、美食夜市创建活动,丰富夜市餐饮市场。鼓励百货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开设夜市一条街,积极举办旺季夜市、消夏节、纳凉节、啤酒节等活动,加大夜市消费打折让利力度,满足和方便居民夜间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夜间旅游、体育健身、文化娱乐活动,促进公共文化场馆延时开放,丰富夜间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夜市消费活力,带动夜市经济发展。

2、引导差异化发展

根据夜市街区所处地理位置、目标客群、消费层次、购买能力和需求等特征,找准市场定位,因地制宜发展夜市经济,重点打造两类夜市:一是特色型夜市。以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为发展方向,集聚发展老字号、品牌餐饮、风味小吃、时尚酒吧、娱乐休闲、精品购物等业态。打造老字号、风味美食、酒吧、潮流服饰、珠宝、古玩字画一条街等高品质特色夜市。二是创业型夜市。以搭建创业平台、规范占道经营、便民休闲为目的,突出方便、快捷、经济、价廉等特点,划定固定经营区域,开辟以进城务工人员为经营主体的小商品一条街、小吃夜市一条街、跳蚤市场等特色夜市,满足创业者的经营需求。强化行业发展引导,研究制定特色夜市街区命名办法,明确夜市的空间规模、业态特点、服务特色、配套设施等建设标准,推进夜市规范化建设,做到市场定位清晰、个性化特征明显、业态结构合理、服务功能互补,实现有序错位发展,规范特色经营。

3、打造品牌夜市

夜市街区规划设置要有利于人气聚集,以不影响公共安全、不影响道路通行、不扰民为前提。坚持高起点规划建设,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着力打造品牌夜市街区。将夜市街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相结合,鼓励在新建居民小区周边规划建设夜市街区,强化商贸配套服务功能。加快现有夜市的改造提升,通过调整夜市业态,扩张经营规模,加强规范管理,打造一批条件好、特色鲜明、有一定知

名度的夜市街区。鼓励现有美食街(城)进一步完善配套功能,丰富经营业态,延长营业时间,打造美食夜市。

4、完善夜市配套设施

加强夜市整体环境建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工作,全面提高净化、绿化、美化水平。配套完善水电气供给、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市政、环卫设施,加强日常清洁管理,保持夜市环境整洁,防止噪声、油烟等污染。完善夜市布局、交通、卫生、消防、安全警示等各类标志标牌和咨询服务点、车辆停靠点、公共停车场、换乘点等配套设施。

第七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挥我县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领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服务业发展工作的协调推进机制,突出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意义,加强顶层设计、宏观指导、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综合协调。落实各产业重点推进小组的责任主体地位,制定服务业各重点领域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按季召开协调会,不定期召开监测指标分析会,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完善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对基层服务业工作的动态管理和考核评价。建立规划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工作任务,完善服务业考核指标,加大“服务业投资和限上企业培育”在考核中的权重,不断强化服务业发展后劲。加强服务业工作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层面对发展服务业的重视程度。

二、加大政策扶持

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完善我县关于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扩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完善资金支持方式和管理机制,提高服务业政策措施针对性和精准性。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薄弱环节加快发展。配套出台有关大健康、休闲旅游、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等行业的发展政策和实施意见。针对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制定具体土地、财税奖励政策及实施细则。研究出台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协调,扩大政策惠及面,有效激发全社会参与服务业发展的热情。

三、创新体制机制

按照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营商环境的要求,加大“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一次不跑”改革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通过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增加透明度,为服务业企业投资经营提供优质的政务环境。不断完善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切实维护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服务业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舆论环境,运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服务业发展规划、扶持措施等,表彰奖励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县领导联系重点服务业企业和项目制度,辅导符合条件的企业推荐优势项目争取上级部门政策支持,及时发布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重大项目招商等相关信息,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方向。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和服务规范,提高服务业服务质量。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规范服务业企业主体行为。

四、强化要素保障

根据服务业发展需求,提高服务业规划用地权重和标准,在安排服务业项目建设用地计划时向省服务业重点项目、市“大好高”项目适度倾斜。支持利用闲置厂房、仓库、楼宇等存量房产资源兴办文化创意、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信用担保机构面向服务业企业开展业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比例,降低融资成本。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相关专项资金。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围绕服务业重点领域,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具有现代服务管理技能和全球性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强校企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培养一大批服务业实用性人才。同时,完善设施配套,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发展环境。

五、加强统计监测

一是完善服务业发展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重点完善对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健康服务等产业的统计,建立行业统计和运行监测分析季报制度,构建适应服务业快速发展、准确反映服务业发展状况的统计体系,促进统计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分析监测工作,提高分析监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反映服务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服务业健康平稳发展。

二是完善规划引领。要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促进各种形式的商业模式、产业形态创新应用,鼓励平台经济发展,加快完善有利于平台型企业发展的融资支持、复合型人才供给等政策,把当地特色和产业发展相融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照“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滚动发展”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服务业项目储备库,大力引进服务项目。

三是提供要素服务。认真落实上级和我县有关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县政府每年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服务业重点行业或领域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相关产业支持力度,扶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建立我县服务业重点项目库,优先保证土地供给,逐步增加服务业用地比例。加快培养和引进服务业紧缺人才,重视技能型人才培训与再教育,健全服务业人才保障体系。

四是建立督查机制。强化问题导向,实施督新建、保开工,督续建、保竣工,督竣工、保达产,督储备、保转化制度,落实责任主体,强化管理“保预期”,扩大规模“争位次”,完善机制“勤调度”,持续推进“求实效”。

五是推进诚信建设。引导服务业企业、相关从业人员增强诚信意识,自觉开展诚信服务,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快建立完善金融、商贸流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物流业等重点领域信用系统,并纳入我县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健全行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行业发展环境。

六是强化规上企业入统。强化对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的目标管理,分部门、行业落实发展目标任务,夯实责任,传导压力,积极做好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申报工作,严禁漏报、瞒报、拒报。


附表:重点项目列表

大余县“十四五”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规模

建设地点

总投资(万元)

资金来源

建设年限

牵头单位

一、旅游业(13个项目,总投资373300万元)

1

大余县梅关古驿道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占地约30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梅关古驿道景区、梅花大观园、滴水垅生态康养项目。

大余县南安镇

30000

社会资金

2020-2025

县城投公司

2

西华山钨矿矿山公园项目

总面积7.13平方公里,建设矿山公园的基础建设(含道路交通设施、环卫设施等)、服务设施(含公园入口核心片区及矿山生活体验片区的区域等接待服务设施)、景点建设(含公园入口核心区、钨金小镇、矿山生活体验区等相关景点建设)、矿山遗迹的保护等,打造集工业游览、休闲度假、矿业文化体验等综合性旅游景区。

大余县浮江乡、南安镇

40000

社会资金

2021-2023

县城投公司

3

天华山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

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游客集散区、农业观光区、山体观光区、竹海游步道、旅游公路、生态停车场、竹海客栈、门面瀑布和景观广场等,打造绿色生态、人文怡情、低碳吃住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区。

大余县内良乡

20000

社会资金

2021-2023

内良乡人民政府

4

万印楼文旅产业项目

占地面积220余亩,建设以印章为龙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学、传承、展示、交易、游乐区,设计布局全球首个万印村,构建成印章主题的文乐园。项目利用丫山连湖小岛的天然地理优势,形成岛、湖、岸三位一体的园区布局,创意一场山水实景演艺,建设一处万印楼,布设配套传统文化、手工工艺的展馆、工坊、名家工作室,形成沿湖游览线、亲水文化线、文化入村桥,打造一个文化产业化、艺术转化、文化传播的平台。

大余县黄龙镇

16000

社会资金

2022-2024

县旅投公司

5

大余县城-黄坑红色旅游公路

下穿铁路段正在施工。

大余县南安镇

1800

县财政资金

2021-2025

县旅投公司

6

沿章江生态旅游长廊项目(二期)

完成混凝土防洪堤挡墙浇筑3000米;牡丹亭拦河坝坝体及设备已安装;完成高压旋喷桩施工约5万米;绿化乔木种植1700株,灌木及草坪种植3万㎡;完成雨污水管网施工2000米;完成东区道路水稳及路沿石安装。

大余县南安镇

3000

县财政资金

2021-2025

县需公司

7

乡村旅游长廊提升工程

在原46个乡村旅游点的基础上,继续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景观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在每个乡镇打造3-5个乡村旅游点,形成百里乡村旅游长廊。

大余县各乡镇

1000

社会资金及县财政资金

2021-2025

各乡镇人民政府

8

梅关景区创国家4A级景区

围绕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提升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游步道、观景质量、标识系统、智慧旅游等项目。

大余县南安镇

40000

县财政资金

2021-2025

县文广新旅局、县旅投公司

9

世界钨都文化博览园

整合东宏锡业和西华山矿山公园,推动工业旅游发展,打造世界钨都文化博览园。

大余县黄龙镇、浮江乡

100000

社会资金

2021-2025

县城投公司

10

阳明心园

占地300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集文化传承、健身休闲、有明代风味的影视制作、影视旅游基地。

大余县青龙镇

15000

社会资金及县财政资金

2021-2025

青龙镇人民政府

11

丫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评

围绕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提升景区住宿接待、餐饮购物、市场营销、区内交通、基础设施(景区公路、景区游步道、观景平台道路等)、养老设施、体育设施、丫山片区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等。

大余县黄龙镇

85000

县财政资金及社会资金

2020-2023

县文广新旅局

12

国家级长征步道

大余段

新建兰溪渡口洋口渡口元龙渡口长征步道长约7公里,建设兰溪至元龙渡口桥,修复渡口,美化亮化健身骑行步道,新增红色雕塑、旅游厕所、休憩设施、旅游标示牌指引牌等旅游基础设施。

大余县池江镇、青龙镇

1500

县财政资金

2021-2022

县文广新旅局

13

旅游集散中心夜间经济集聚区项目

占地面积约246.86亩,总建筑面积约30493.66平方米,建设旅游集散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文化创意展示街、美食街、购物街、博物馆及连廊等配套设施等,引入新零售、餐饮、休闲、文化、酒吧等夜间业态项目,打造多元夜间经济集聚区。

大余县黄龙镇

20000

县财政资金及社会资金

2020-2023

县旅投公司

二、康养业(5个项目,总投资103502万元)

1

明悦森林康养项目

1.明悦森林康养小镇:占地2000亩,主要建设明悦老年公寓120000平米(1500床位),荡平康养护理院14000平米(二级),特色民宿25000平米、活动中心3000平米、康疗中心3000平米、休闲农庄1个、人工湖、亲子乐园1个、马场1个、休闲运动拓展中心1个、采摘园1个、休闲健身步道20公里等森林康养旅游设施,打造一个适合家庭三代人养老、休闲、度假胜地;

2.明悦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县城及乡镇规划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网20个;

3.安宁疗护中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建设安宁疗护床位80张。

大余县南安镇

100000

社会资金

2021-2028

县民政局、县卫健委

2

新城镇中心敬老院

 1.征地20亩;2.建设养老大楼一栋,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新增床位150张;3.实施庭院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围墙、大门等市政工程,设置面积达1亩的室外运动区域,文化休闲区域,劳动作业区域;4.实施设施设备添置。

大余县新城镇

1310

上级资金及县财政资金

2021-2025

县民政局、新城镇人民政府

3

青龙镇中心敬老院

1.投资56.4万元征地15亩;2.投资759万元建设养老大楼一栋,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新增床位110张;3.投资150万元实施庭院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围墙、大门等市政工程,设置面积达1亩的室外运动区域,文化休闲区域,劳动作业区域;4.投资50万元实施设施设备添置。

大余县青龙镇

1015

上级资金及县财政资金

2021-2025

县民政局、青龙镇人民政府

4

吉村镇中心敬老院

1.投资54.5万元征地15亩;2.投资552万元建设养老大楼一栋,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新增床位80张;3.投资150万元实施庭院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围墙、大门等市政工程,设置面积1亩的室外运动区域,文化休闲区域,劳动作业区域;4.投资50万元实施设施设备添置。

大余县吉村镇

806

上级资金及县财政资金

2021-2025

县民政局、吉村镇人民政府

5

黄龙镇中心敬老院

1.投资5.64万元征地1.5亩;2.投资276万元建设养老大楼一栋,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新增床位40张;3.投资60万元实施庭院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围墙、大门等市政工程,设置面积达300平方米的室外运动区域,文化休闲区域,劳动作业区域;4.投资30万元实施设施设备添置。

大余县黄龙镇

371

上级资金及县财政资金

2021-2025

县民政局、黄龙镇人民政府

三、交通物流(2个项目,总投资220000万元)

1

铁路交通物流仓储项目

占地面积500亩,新建仓库、保鲜冷冻库、修理厂、加工包装车间、室外货场、物流交易市场、物流仓库、物流中心大楼、办公及生活设施等建筑面积31.72万平方米,年仓储量36万吨,货运周转量1350万吨公里。

大余县南安镇、黄龙镇、新城镇

100000

社会资金及县财政资金

2021-2025

县交通运输局

2

冷链物流三产融合产业园项目

占地面积140亩,按照全链条无脱冷、绿色节能环保、5G物联智配建设标准,进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融产品交易、产品加工、冷冻冷藏、加油配套、仓储服务、第四方物流、食材配送、家禽家畜定点屠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一体的农产品一站式仓储(加工、交易)中心。

大余县黄龙镇

120000

社会资金及县财政资金

2021-203

县供销社

四、文化产业(6个项目,总投资249750万元)

1

大余红色旧址保护项目

重点修缮樟斗镇樟斗村碟子岗赣南大队司令部旧址、池江镇杨村三南游击队集中地、池江镇兰溪村陈毅旧居、大余整编旧址、新城镇周屋村红五军军部旧址等。

大余县南安镇、樟斗镇、池江镇、新城镇

2500

县财政资金

2021-2025

南安镇人民政府、樟斗镇人民政府、池江镇人民政府、新城镇人民政府

2

大余文化艺术中心

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各占地1000㎡,工、青、联办公用地各200㎡,剧场建设1500㎡,演艺公司用地1000㎡,艺术中心前院广场2000㎡,配套停车场上、下两层共200个车位,占地4000㎡。

大余县南安镇

3650

县财政资金

2021-2025

县文广新旅局

3

大余县县级图书馆建设项目

建设图书馆新馆1个,面积35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包括建安工程和装修馆配两部分。一是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二是对馆舍进行内部装修和设备配置等,为全县人民群众打造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智慧图书馆。

大余县南安镇

3000

县财政资金

2019-2022

县文广新旅局

4

牡丹亭文化创意产业园(含沉浸剧)

绕汤显祖文化并挖掘大余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一台牡丹亭实景沉浸剧,全面完成牡丹亭文化园项目建设并开放运营。

大余县南安镇

2000

社会资金及县财政资金

2021-2025

县旅投公司

5

赣州市大余县南安历史文化园基础设施建设

占地130亩,建筑面积20000平,新建游客服务中心1000平、停车场2000平、旅游厕所300平、道路10公里、游步道10公里、供水供电管网、消防安防设施、智慧旅游系统1套等。

大余县南安镇

210000

县财政资金及社会资金

2020-2025

县旅投公司

6

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陈列布展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包含纪念馆布展区域陈列布展、多功能厅及报告厅、安防系统、馆标与升旗台、文物(藏品)征集与仿制等。

大余县黄龙镇

28600

银行贷款及上级资金

2020-2022

县城投公司

五、医疗业(13个项目,总投资145900万元)

1

大余县人民医院内科综合大楼建设项目

兴建一栋地下一层、地上十层框架结构的内科综合大楼及其配套附属设施。建设项目占地面积约1606.5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9395.95平方米,其中地上十层业务用房面积约16078.42平方米,地下一层停车场面积约3317.25平方米;配备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64排螺旋CT、电子胃肠镜系统、迈瑞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数字乳腺摄影机、液态氧中心供氧系统(380张床位)、直线加速器外挂式多叶光栅及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智慧医院信息建设系统等医疗救治信息设备。

大余县南安镇

10900

上级资金、县配套资金

2021-2023

县人民医院

2

大余县人民医院分院

新建门诊综合楼约1.24万平方米、住院楼约0.68万平方米、消毒供应室0.1万平方米、职工周转房0.18万平方米,建设总面积约2.9万平方米(含停车场面积);购置医疗设备及完善配套附属设施等。

大余县南安镇

11400

上级资金、县配套资金

2025-2027

县卫健委、南安镇卫生院

3

大余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医学科改建工程及设备购置项目

改建中医康复医学科业务用房面积约1000平方米,配备康复诊疗、治疗等医疗装备。

大余县南安镇

1000

上级资金、县配套资金

2024-2025

县人民医院

4

大余县妇幼保健院建设项目

项目用地面积45121.5平方米(约67.68亩),总建筑面积136650平方米

大余县黄龙镇

70000

社会资金

2019-2025

新型城镇化(大余)医院发展有限公司

5

大余县妇幼保健院住院大楼

新建住院大楼30000平方米,含手术室、麻醉科、ICUNICU、儿科病房、妇产科病房、内科、外科、中医科、检验科、放射科、B超室等科室、地下车库等用房及完善供配电、给排水、消防、暖通、道路硬化等配套设施。

大余县黄龙镇

9000

上级资金、县配套资金

2021-2023

县妇保院

6

大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建及设备购置项目

实验室建设、传染病防控信息化建设、卫生应急仓库、通道改建、变压器、全自动发电机、标准化VCT咨询室建设及设备购置等,改建面积约2455平方米。

大余县黄龙镇

1500

上级资金、县配套资金

2020-2021

县疾控中心

7

大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工程项目

项目占地面积约4100平方米,新建疾控用房、实验楼、洗消站、食堂、附属设施等8000平方米。

大余县黄龙镇

13600

上级资金、县配套资金

2021-2023

县疾控中心

8

大余县皮肤病研究大楼

新建门诊楼、住院楼、医技楼、检测中心及附属设施等4万平方米。

大余县

2000

上级资金、县配套资金

2022-2024

县皮防所

9

大余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工程

提升全县11个乡镇卫生院疾病救治能力,总建筑面积约22685平方米,购置设备等

大余县各乡镇

14000

上级资金、县配套资金

2020-2024

县卫健委

10

大余县乡镇卫生院室外消防系统、环境配套及附属设施建设等

完善新城镇、池江镇、樟斗镇、左拔镇、青龙镇、黄龙镇、南安镇、浮江乡、吉村镇、河洞乡、内良乡卫生院室外消防系统、环境配套及附属设施。

大余县各乡镇

1500

上级资金、县配套资金

2020-2022

县卫健委

11

大余县产权公有村卫生室提升工程及设备购置

产权公有村卫生室提升工程及设备购置

大余县各乡镇

1000

上级资金、县配套资金

2019-2021

县卫健委

12

大余第三医院建设项目

1.兴建两栋大楼:其中一栋地上五层框架结构的住院部大楼,建筑面积约20812平方米;其中一栋地上七层框架结构的门诊大楼,建筑面积约12330平方米;两栋建筑总面积约33142平方米。

大余县黄龙镇

5000

社会资金

2020-2023

大余第三医院

13

大余西华山医院(赣南职业病防治医院)建设项目

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新建门诊、住院大楼等。

大余县

5000

社会资金

2021-2025

大余西华山医院

六、科技产业(1个项目,总投资30000万元)

1

5G物联网科技园项目

占地面积120亩, 新建厂房、研发中心、仓库及办公配套设施等建筑面积15.98万平方米,年产130套智慧城市智能应用解决方案系统、3亿张RFID电子标签、9000万个电子区块芯片研发及NFC标签、15万套智能安防系列产品、2541万张智能卡系统产品、668万个透明包装胶盒。

大余县工业园

30000

社会资金

2020-2023

县商务局

合计(40个项目,总投资1122452万元


附图1:县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

说明: fd6a91c46e154818b5ad0ecd259af8c

附图2:旅游产业布局图

说明: 旅游产业

附图3:其他产业布局图

说明: 其他产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