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故事 四月的江心市,春风里还裹挟着丝丝凉意。医保局办公室内,许志远盯着国家医保平台上闪烁的异常数据——参保人骆平安三个月内跑了17家医药机构,购药记录覆盖十余个科室,电子凭证使用时间密集得像串错码的珍珠。
“王老师,您看这时间差。”许志远指着2月20日的记录,“九点在仁和医院刷降压药,一分零八秒后就出现在三公里外的健康药店刷止痛药,怎么可能呢?”王姐推了推眼镜:“购药清单更奇怪,这是要开家庭小药箱?”
两人仔细梳理着材料,发现骆平安在这17家医药机构使用医保电子凭证购药时,自付部分用的都是个人账户基金。许志远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屏幕上很快显示:累计个人账户金额8263.6元,涉及医保资金13191.7元。第二天上午,骆平安坐在问询室里,目光躲躲闪闪,双手不停地搓着衣角。许志远推过一杯温水,手机屏幕上正显示着他与“刊刊”的聊天记录:
刊刊:帅哥,医保个账余额能变零花钱啦!七成返现秒到账。骆平安:这……不会被查吧?刊刊:正规操作!发医保电子凭证截图和密码就行,包教包会,不用您跑腿。
“刊刊”和骆平安的对话框里,一家家定点医药机构如同撒在地图上的芝麻。每一次操作结束后,“刊刊”都会按照承诺打款。骆平安和“刊刊”操作三天后,“暖心”的好友申请弹出:“八成返点,大公司批量操作,让你的个人账户轻松变现!”
“是想着房贷压力大……”骆平安声音越来越轻,“他们说医保码和密码只是走流程,谁知道刷了那么多药。”
许志远指着转账记录,语气严肃却又带着一丝痛心:“他们一开始用八成返现吸引你,尝到甜头后又用九成返现诱惑你,这就是他们的套路。医保个人账户基金是用来保障你自己的医疗需求的,你这样做,不仅违反了规定,更是把自己的保障拱手相让。”案情在数据筛查中逐渐清晰:“刊刊”“暖心”和背后的不法分子,利用套现者的医保电子凭证,通过远程使用电子凭证截图的方式,在不同定点医药机构刷出药品,统一回收后获利。
当许志远把整理好的证据链交给公安干警时,窗外的蔷薇悄然绽放,散发着淡淡的花香。案卷里夹着骆平安的最后一条微信记录,来自“暖心”:“刷满一万给你升级VIP,更快更安全!”这看似“暖心”的话语,实则是骗子编织的又一个陷阱。
两个月后,当许志远在办公室接到公安机关有关骆平安案件的反馈时,电脑屏幕上又跳出一条新的预警信息。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他又开始了新的追踪。
案例解析 该案例涉及个人账户套现,这也反映出一些参保人员对医保个人账户仍存在错误认识。
首先,个人账户属于医保基金。早在1998年职工医保制度建立之初,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就明确: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
其次,个人账户有明确的使用范围。除《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有关规定外,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个人账户主要用于支付医保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可用于支付本人及近亲属在定点机构发生的就医购药个人负担费用,但不得用于公共卫生费用、体育健身或养生保健消费等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的支出。最后,个人账户套现属于违规行为。根据《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个人通过虚构医药服务骗取医疗保障基金的,应给予行政处罚;《关于办理医保骗保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也明确,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医药服务骗取医疗保障基金的,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实施套现的个人虽然有时没有直接实施虚假结算行为,但主观上已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也存在虚构医药服务的行为,因此也要承担骗保的法律责任。
对于医保部门而言,除了要向参保人员广泛宣传个人账户的有关知识外,还要通过种种手段来避免套现行为。比如,在定点医药机构端上线实名制管理系统,在参保人员就医结算时同时进行生物特征信息校验,确保“来者是其人”;通过药品追溯码等方式,实现参保人员结算信息与实际药物精确匹配,确保“取之是其药”。同时医保部门还应当加大打击力度,彻底斩断个人账户套现行为的黑手。(ZGYB-2025.05)
原标题:医保个账套现迷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