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乡镇信息公开 > 内良乡政府 > 工作动态

立足“七个超越” 用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全面振兴

访问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依托东北地区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在新战略、新要素、新产业、新空间、新生态、新品牌等方面强化创新和实践,着力实现“七个超越”,对于推动新质生产力更好发展、进而为东北振兴提供更加澎湃的动能等都有重要意义。

超越旧制造的标准化、规模化和同质化思维,树立新制造的差异化、小众化和个性化思维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趋势,进而引发市场结构出现多元差异的动态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好地实现供给创新,必须从供给侧改革上发力。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制造就是实现这种“满足”的途径之一。

新制造是建立在消费主导基础上,突破大规模、标准化、同质化发展思维,走向满足差异化、小众化和个性化市场需求的发展新模式。这个需求引领着制造业由“旧”走向“新”。可以说,新消费就是新制造的原动力。这就要求我们从供给侧进行深刻调整,加快淘汰不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旧制造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以消费变化和市场结构调整倒逼产业结构变革升级。

对东北的启示:计划经济时代东北地区为新中国建设和国家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彼时的计划思维、特别是传统体制机制制约着东北地区发展。新时代必须强化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企业家创造力的发挥,更好开拓新市场,塑造东北地区区域品牌,推动东北优势制造业不断转型发展。

超越旧制造单纯制造的思维,走向新制造的研发、制造和市场互动融合的思维

从苏州制造业发展看思维变革。上世纪90年代,苏州逐步成为外向型经济高度发达地区,制造业是其最大优势产业。这属于旧制造范畴,它以生产为中心,发展的是订单经济,极少考虑上端研发和后端市场,技术上依靠“拿来主义”,处于附加值较低的制造环节,起主导作用的是规模化、标准化、同质化的流水线加工,整体发展主要依靠廉价生产要素的投入,研发、制造、市场在空间上是分离的。

现今制造业已完全不同于过去,研发、制造、市场必须频繁互动,且可在同一空间存在。这就是我们倡导的新制造,其是在三者互动中实现发展、形成新产业生态的制造业新模式。从苏州市新制造发展现状来看,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州最大发展优势在制造业、尤其在新制造,具体优势就是制造型研发和制造型创新的发展。

对东北的启示:计划经济时代东北地区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工业化体系,形成一定集聚效应,但这种工业化综合体是相对封闭的。推动其更加开放、建立产业创新集群或创新联合体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这对于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至关重要。要通过发展产业创新集群,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业的发展,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超越单纯技术创新的“工程师思维”,树立“三螺旋”综合创新的企业家思维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思维。除了技术创新,还应重视体制机制创新。需按照“三螺旋”思维模式来推进区域创新引领,即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需求三方协同发力,更好实现产业高端化发展。

把技术应用到产业,中间涉及衔接问题。很多好的技术专利没能走向产业,原因之一就是技术上的可行性到产业或经济上的可行性还存在很大一段距离,这需要企业家去转化、弥补。毋庸讳言,大部分科技人员只具备工程师思维,而不具备商业、产业发展综合创新的企业家思维。

技术创新和商业应用主体是企业,培育企业家精神、打造良好土壤对于推动企业创新意义重大。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应更多围绕市场主体进行,在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等方面进一步展开面向市场主体的服务和支持。

对东北的启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要突破物的层面,回到人的层面,人的创造力特别是企业家精神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企业家精神培育需要良好土壤,通过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等途径,吸引在外的东北人回来创业,变“虹吸效应”为“回流效应”,同时吸引其他地区企业家来东北投资创业,这是东北振兴过程中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超越旧制造依托单纯的物理空间和实体空间的思维,加快建立支撑新制造发展的知识空间、网络空间、创客空间的思维

目前我国经济形态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过渡的过程。传统工业化时代,区域发展空间更多基于物质空间建设,立足促进物质要素的集聚性,而创新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阶段强调的是非物质性创新要素的集聚性。构建知识空间、网络空间、创客空间,要实施好“互联网+”“+互联网”战略,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实现新型产业与传统制造业间有机融合。这一过程也是改革过程,所以应同时推动“改革+”,并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力,推动“众创+”。

仍以苏州为例,新发展阶段其紧紧抓住工业4.0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努力重塑苏州制造业优势。从工业互联网视角看苏州,各种新产业在苏州各大板块集聚。比如相城区集聚的区块链、云技术、大数据等产业,工业园区集聚人工智能产业等,发展中除强化技术创新,还不断拓展技术应用场景,在制造业与互联网结合过程中不断推动旧制造向“新”发展。

对东北的启示:东北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重要任务是改变传统制造业组织形式。东北诸多大型装备制造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与发达地区相比,其管理体制机制相对落后。要用智转数改网联的思维去重塑东北重化工业组织体系,从企业管理体制到区域体制机制都应进一步改革重塑,更好赋能区域产业发展。

超越旧制造“存量经济”的板块思维,建立一种新制造的“流量经济”发展节点思维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经济发展在不断加快,要素跨区域流动得到空前加强,全球空间被形象地称之为“流的空间”,这中间“节点城市”的作用更加凸显。

所谓的“节点城市”就是要素的集聚地,是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物流,特别是新思想流的集聚地。与旧制造属于板块经济、存量经济,依靠廉价要素投入的发展形态相比,新制造主要依靠“节点”的联通和引领,其本质是流量经济。只有将区域重点城市建设成网络时代的重要“节点城市”,才能推动其成为“流量经济”中心,大量先进生产要素才能有效集聚,进而持续推动现有制造业存量经济的战略转型。

对东北的启示:东北地区的开放可根据地缘优势面向东北亚、渤海湾等区域。同时应着眼开创多尺度的空间开放模式,积极实施“南向战略”,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开放,推动东北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此过程中,应选择区域开放的门户和节点城市,更好集聚国内外高端生产要素。

超越旧制造线性纵向的产业链思维,建立新制造非线性横向的网络型产业组织新模式

创新过程也是一个区域化和本土化的过程。以深圳为例,深圳创新能力提升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实现“由外转内”后发生的,其以一些大企业为核心构筑了网络化产业集群和生态,形成了网络型产业组织新模式。

数字经济时代,以数据链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形成共有价值的产业生态系统,这是包括区块链等在内的信息化塑造产业空间组织形式的重要选择。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可能面临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的状况,传统刚性产业结构是无法适应的,创新转型是其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东北的启示:新兴行业的产生是战略新思维作用的结果,也是行业内各微观成员共创价值的结果。企业需要创新发展思维,从竞争上升到合作,从合作上升到共同成长,努力达成围绕着用户体验展开价值共享的生态逻辑,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发展符合时代变化。

超越单纯的创新要素集聚,加快建立支撑新制造发展的区域和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紧紧围绕“新制造”推动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和产业发展,是苏州制造业发展的经验之一。原始创新方面,苏州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地,但因有巨大制造业体量,加之着力推动研发、制造、市场间互动,大力提升“工程化”能力和创新商业模式,形成了制造业的良性产业生态,并以此推动开发区转型,推动苏州整体发展。

新制造作为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必然带来产业空间重组和产业生态的形成。超越单纯的创新要素集聚,以“市场+政府”的模式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这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

对东北的启示:好的营商环境会集聚更多高端生产要素,好的营商环境是创造财富的底层逻辑。纵观国内外,发展好的地区几乎都具有一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新时期东北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系统谋划,向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学习营商环境打造经验,同时更好激发东北人“闯”的基因,以善闯市场的企业家精神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