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三国时期,东吴陆凯率兵南征时路经梅岭写下的名篇。在大余县与广东省南雄市交界处,距大余县城10公里的梅岭上,蜿蜒着一条历经风霜的古驿道——梅关古驿道。这条古驿道,见证了2000多年的商旅往来和历史变迁。
梅关古驿道,始通于秦汉,最初只是一条狭窄陡险的山道。唐开元四年(716年),宰相张九龄开凿大庾岭梅关古驿道。由此,一条“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古之通道如同一道筋脉,在崇山峻岭间扎下了根,使昔日偏僻之隅成为中原与海外经贸交流的便捷之道、必经之道。
“驿道的开通,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开放交流,凡人口迁移、使节访问、官员调动等,大多经过此路。”大余县博物馆馆长黄敏介绍,历代商旅队伍也由梅关古驿道到达岭南,完成粤盐赣米等商品的交易,并将内地丰饶的物产,特别是享誉世界的瓷器、丝绸、茶叶等,运往遥远的南亚、中东、欧洲直至全世界,而岭南的货物则反其道而运之。
随着丝绸、瓷器远销海外,古驿道上一时呈现出“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盛景。“明清时,梅关古驿道的经贸税收占江西税收的四分之一,这样繁荣的盛景直至近代粤汉铁路、雄余公路修通才逐渐消失。”黄敏说。
梅关古驿道不仅是古代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最近的陆路通道,也是江西对接岭南地区的文化大通道,被称为“岭南第一关”,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全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驿道之一。
这也是一条流溢着馨香的“诗路”。“梅关古驿道也因梅花而得名,自古以来,过往贤达驻足赏梅,留下了咏梅诗词2000余首、故事450多个,梅岭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探梅胜地之一。”黄敏介绍,每年12月到次年2月,万株梅花傲然绽放,再现了“梅开庾岭为香国”的美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访古寻梅。
“今年春节期间,梅关古驿道和梅花大观园的梅花次第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梅。”大余县梅关景区工作人员万马告诉记者,2024年梅关景区累计游客量达45万余人次。
拾级而上的鹅卵石路,冠盖如云的千年古枫,青苔覆盖的古老蹄印……漫步古驿道,如同在穿越一道历史的长廊。而在20世纪30年代,一种鲜红的颜色,更使梅关古驿道变得璀璨。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在陈毅元帅《梅岭三章》手迹碑刻前,黄敏驻足吟诵,游客们的思绪也被带入了当年那段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里。
1935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以后,陈毅、项英率部突围来到赣粤边红色根据地,坚持在梅岭附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
“在梅岭,陈毅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绝笔诗,让红色文化成为梅关古驿道上永不熄灭的光芒。”黄敏说。如今,陈毅隐蔽处、《梅岭三章》诗碑成为红色研学必去的打卡地,梅关和古驿道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保护好梅关和古驿道,大余县通过建章立制、加大资金投入、融入旅游建设等措施,对梅关和古驿道进行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黄敏说,该县公布了梅关和古驿道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所在单位与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签订文物保护协议,建立文物保护单位档案,安排了文物保护员。
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大余县加大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对梅关和古驿道内的梅关诗碑林、驿站、庾将军祠、云封寺、关楼等多处遗迹进行保护性修复。将梅关和古驿道纳入全域旅游布局和建设中,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启动了梅关古驿道生态景区建设项目,在道路两旁广植全国各地梅树品种,打造了庾岭史馆、驿道古街、梅花大观园等连片旅游景点。
“以梅关关楼为例,原建于宋嘉祐年间,明万历年间南雄知府立匾其上,南北侧分别题刻‘岭南第一关’‘南粤雄关’,旁边一块高2.4米、宽1.4米的‘梅岭’石碑则为清人所立,如今是人们争相打卡的所在。”黄敏说。
与此同时,大余县实施了以“梅关古驿道历史与文化”为主题的陈列展览,展出文物300余件,以远古时期大庾岭、秦汉新道、丝路通衢、文明纽带等四个板块,展示了梅关古驿道在南方经济文化大开发、中外贸易大增加、中外文明大交流中的历史贡献,进一步展现了大余的悠久历史、深厚文化。
漫寻历史细赏梅。如今,当地将梅关古驿道和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牡丹亭文化园、南安历史文化园、丫山旅游度假区等“红”“古”“绿”资源相融合,毗邻村镇也建起集游玩、体验、购物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农家特色民宿,一条串联田园、乡村、古迹的活化利用之路正在庾岭大地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