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1日,《中国文物报》以通版的形式,刊发文章推介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图文并茂,内容详实,对“南国烽烟举红旗--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历史陈列”展览中的陈列、文物、文创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报道。
为历史画像 为英雄立传 为人民抒怀
--《南国烽烟举红旗——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历史陈列》展览解读
前言
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加大对苏区残酷清剿的力量。无休止的封锁、杀戮、饥饿、伤病、诱降与出卖,根本不知道何时是黎明,何日是尽头。除了战斗减员,游击队员的生存环境大大超越了人的极限。有高寒缺衣,又不能生火取暖(为避免暴露目标)致冻死者;有经常缺粮断炊,饥饿致死者;有缺盐,因缺錪致病发而死者;有缺医少药,无法医治疼痛致死者;有风餐露宿,毒蛇咬伤致死者;有在山林中被野兽分食者……但没有动摇红军坚持斗争的信心。他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展现了军民团结、无比坚毅、为理想信念向死而生的大无畏精神。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功绩伟大:胜利完成配合红军主力长征、保存革命火种的光荣使命;坚守部队成为组建新四军的基石,奔赴抗日战争第一线;坚守的根据地成为南方抗日的战略支点。
经过四年多的筹备,2021年7月,《南国烽烟举红旗——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历史陈列》隆重与观众见面。回顾展览创作的全过程,我们深深感动、深感荣耀,激励着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在涉及面广泛的群众中调研、从大量繁杂的史料中归类、在生动鲜活的文物中研究,赋予其新时代价值和使命,让观众在观展中喷发深沉肃穆的敬仰之情,聚势前行。
一、为历史画像——致广大尽精微
1、策展理念
(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整体照片)
展览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强烈的艺术感染”“丰富的沉浸体验”为策展目标,强调感染、感动、铭记、升华的观展心里活动过程,追求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的高度融合,力争走出一条红色题材类展览的创新之路。
主题宏阔。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是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建设的主题纪念馆,《南国烽烟举红旗》是全国首个全面展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历史的展览,涉及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八省十五个游击区的斗争历史。题材重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因此,完整讲清楚什么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系统归纳好八省十五个游击区斗争历史,生动刻画出向死而生的英雄故事就是办好这个展览的基本要求。
(序厅中国工农红军军旗)
巧用空间。实现了建筑空间和陈列形式的完美结合。展厅三层贯通,整体通畅,利用10米通高,构筑由下至上、从上而下多向、多层级、多视角的全新观展空间。观众在开放、曲折跌宕的空间内行进,不断与展陈内容形成视听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共鸣。序厅17米高,正面设计的是一面中国工农红军军旗,红旗宽40米、高13米,面积为520平方米,是目前全国革命历史题材展馆中面积最大的红旗,象征着红军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始终高举红旗、不屈不挠、向死而生的英雄主义。展览内容铺陈在三层空间中,这就存在观展转换空间(上楼),为了避免观众在上一个情景营造的氛围中因转换而“出戏”,设计了两条高峻狭窄的连接坡道,用时间轴将过度空间打造成时空隧道,观众在观展时从一个故事穿越到下一个故事,仿佛时空穿越,体验感极其强烈。
(万人大搜山场景)
形式创新。展览突破传统布展方式,从八省十五个游击区的重点和特色出发,吻合展示重大历史事件、重点人物的要求,提炼出山岭、丛林、山洞、海浪等环境元素,灵活运用AR互动、3D投影、多媒体场景、微缩景观、视频动漫等陈展手段,打造出“梅岭三章”“游击队生活”“万人大搜山”等一个个情景化、剧场化的展示空间,深情述说坚守军民斗争之艰难、环境之险恶、决心之坚定、初心之伟大,营造豪气入云的英雄主义氛围感。同时利用科技互动技术,设置了“找一找”“看一看”“听一听”“猜一猜”四个互动小游戏,让观者享受沉浸式体验,增强主题表达的力量。
2、内容设计
展览由序曲和六大部分组成,展区面积5938平方米,展线836米。在展览主体内容开始之前,我们用9幅图片,简要叙述了1921年至1934年之间发生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南昌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
(大型场景“苏区惨遭摧残”)
第一部分:“红军主力长征,苏区军民坚持斗争”。由“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等五个单元构成,用61张图片(包括文照19张),8件文物(复制件),8张图表(其中一张电动示意图),5幅艺术画作,1个大型场景“苏区惨遭摧残”,讲述了创建井冈山和中央苏区等10余块革命根据地、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未能取得胜利、红军主力被迫撤离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留守红军接替主力红军的全部防务、迟滞各路敌军向前推进、确保红军野战军战略转移顺利进行等历史。国民党发布的“十杀”文抄、专题创作的油画、牺牲红军将士的图片,展示了坚守红军开展游击战争的残酷环境。
(“梅岭三章”场景)
第二部分:“原中央苏区各游击区的形成与坚持”。由“赣粤边游击区”等四个单元构成,用95张图片(包括文照16张),21件文物(有10件复制件),14张图表,18幅艺术画作,4个视频动漫,10尊硅胶人像,2个场景(梅岭三章场景、万人大搜山场景),讲述了1935年春,从中央苏区突围的红军幸存部队,在敌我力量悬殊和强敌封锁下,分散在赣粤边、闽西南、闽赣(汀瑞)边、赣粤湘边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历史。利用“梅岭三章”场景生动还原陈毅当年被国民党围困梅岭时遇到的生存绝境,身临其境的体会到生存环境的艰苦和斗争形势严峻,感受《梅岭三章》的创作背景和陈毅视死如归的决心。更是通过“万人大搜山”的声光电场景,还原人民群众支援红军,感受“他是重生亲父母”的革命情谊。
(血战怀玉山场景)
第三部分:“原闽浙赣、湘赣、湘鄂赣苏区各游击区的形成与坚持”。由“皖浙赣边游击区”等六个单元构成,用105张图片(包括文照13张),39件文物(有34件复制件),30张图表,18幅艺术画作,3个视频动漫,5尊人物雕塑,2尊硅胶人像,4个场景(血战怀玉山场景、红军生活场景),讲述了原闽浙赣、湘赣、湘鄂赣苏区各游击队担负起保卫苏区、策应红六军团战略转移、开辟新的游击区等艰巨任务。专题创作的油画《方志敏》还原了当时怀玉山血战之后,由于身心俱疲晕倒而被捕的方志敏从容淡定的神态,传递着大义凛然,至死不渝的革命信念。怀玉山血战、浙南游击区红军山洞医院等场景构成一幅巨大的血雨腥风图。
(大型场景“密林深处”)
第四部分:“原鄂豫皖苏区和闽东、闽中、琼崖等游击区的形成和坚持”。由“鄂豫皖边游击区”等六个单元构成,用87张图片(包括文照8张),20件文物(复制件),23张图表,12幅艺术画作,8个视频动漫,11尊硅胶人像,2个场景(大型场景“密林深处”、闽东游击区的海上特色场景),讲述了鄂豫皖苏区、闽东、闽中与相邻的浙南、闽北游击区、琼崖地区留守部队顽强坚持游击斗争的历程。场景“密林深处”和AR影像七个小动画:群众机智送物资、坚持学习的游击队员、艰苦的山林生活、革命妇女心向党、倦卧草丛石做枕、恪尽职守的哨兵、竹竿送粮。构成三年游击战争红军的艰难生活状态和人民群众舍命支援的情景。
第五部分:“八省健儿汇聚抗日铁流”。由“把握大势,转变斗争策略”等三个单元构成,用143张图片(包括文照30张),10件文物(复制件),3张图表,1幅创作油画,1幅版画,1个场景,讲述了南方各游击区先后获悉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方针、新策略后,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了艰苦复杂的谈判斗争,达成国共合作抗日协议;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散处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除海南琼崖地区外),其他14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胜利完成下山、开进、集中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艰巨任务。同时,为巩固和保持南方各游击区的重要战略支点,各游击区都留下了部分红军游击队,一直坚持斗争到1949年全国解放。
(大型场景“精神演绎厅”)
第六部分:“功勋卓著,精神永存”。由“坚定理想信念”等四个单元构成,通过“大义凛然方志敏”“艰苦奋斗”“冒死认亲养伤员”“刘伯坚等五人戴镣长街行”共19尊人物雕塑构成大型场景“精神演绎厅”,配以3个视频滚动播放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英烈名单,对展览进行升华,让观展情绪达到顶点。
4、重点展品
1938年陈毅送给周篮夫妇的照片(陈毅与刘玉堂的合影)
这两张80多年前的珍贵照片是革命群众周篮的孙子刘士华老人捐赠给纪念馆的。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周篮经常冒着生命危险臂挎竹篮,为游击队送饭、购买物资,探听敌情,并用草药为陈毅治好了多年未愈的腿伤,因山里妇女没有名字,陈毅特为她取大名为“周篮”。红军游击队整编出发前,陈毅特意将这两张照片赠送给周篮夫妇,表达感激之情。
红十军医院青花瓷药棉储罐
这是红十军医院使用过的青花瓷药棉储罐,由方志敏长孙方华清收集捐赠。1931年,方志敏在赣东北根据地的中心区域——磨盘山的弋阳九区祝家村,成立了赣东北红色根据地的第一个正规化医院——红十军总医院。在那严峻的战争年代,药品非常缺乏,除少部分从敌人那里缴获或通过地下党组织从白区想方设法购进外,大部分都是靠自力更生就地解决。
杨尚奎亲手制作的竹勺、竹碗、竹饭桶
这是由池江弓里地下党支部书记黄克廷后人捐赠的。杨尚奎从小会编织篾器,游击战争时期,他便以此作掩护,化身篾匠到乡下开展群众工作。在信丰、大余交界处开展工作时,食住在池江镇兰溪村弓里黄克廷家里,这套竹勺、竹碗、竹饭桶就是他当时留下的。
钟民烈士使用过的兽皮褥子、东北军大衣等
钟民烈士使用过的这些物件是由他的儿子钟新生老先生捐赠。钟民烈士,又名钟德胜,江西瑞金人,时任少共瑞西特委书记、汀瑞游击队支队长。领导闽赣边游击区红军游击队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并取得了胜利。
长岭会议使用过的铜茶壶
1935年4月,由项英、陈毅召开了一次对战略转变极为重要的会议——长岭会议,是红军游击队由正规战转为游击战的转折点,对胜利坚持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具有重要意义。当时,会议就选在长岭村村民罗学文家召开。1980年,时任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的刘建华到长岭时,看到罗家保存的这把铜茶壶后激动地说:“就是这把铜茶壶,给我们的红军战士烧水泡茶喝,还煮了草药给陈毅治疗腿伤。”这把铜茶壶经过罗学文家四代人的传承保管至今。2021年6月,罗学文曾孙罗青辉将这把珍贵的铜茶壶捐赠给了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
红军标语
2017年10月,在革命文物征集工作中,了解到在大余县黄龙镇蓝屋棚村钩湾邹姓祠堂残存的墙壁上有多处红军标语,决定进行现场截取并实施修复。经过一年时间的专业处理,截取并修复红军标语共计24条,包括二级标语8条,三级标语3条,一般红色标语13条。
二、为英雄立传——叫我如何不歌唱
在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大批的红军将士和革命群众英勇战斗、流血牺牲,展览用多种形式生动刻画出这样一群英雄人物。
1、舍生忘死的情操
(方志敏像)
1933年,海南琼崖红军独立师长王文宇被捕。国民党琼崖军政当局企图用高官厚禄引诱他叛变,遭到王文宇严词拒绝,英勇就义。1934年12月,兴国游击队负责人江善忠负重伤后,被敌围困在兴国县长冈乡的一座高山悬崖上。他誓死不当俘虏,在衣衫上用鲜血写下“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毅然纵身跳崖,壮烈牺牲。1935年1月,方志敏等率领的红10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返回赣东北时遭遇重围,在怀玉山区弹尽粮绝,不幸被捕。在敌人狱中,方志敏烈士写下了《可爱的中国》等不朽文稿,从容就义。1935年3月,刘伯坚在突围战斗中负伤被俘。为了摧毁他的革命意志,敌人故意绕繁华的青菜街路示众。刘伯坚拖着伤腿,戴着镣铐,昂首挺胸,正气凛然,高唱《国际歌》,用生命践行“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1936年冬天,梅山被围,陈毅身陷绝境,伏草莽中20余日,写下了著名的《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信念何等坚定!气概何等壮烈!
2、生死与共的亲情
(冒死认亲养伤员)
在红军游击队最困难的日子里,人民群众采取种种巧妙的办法,千方百计地支援红军游击队。国民党实行“移民并村”,群众就把自己的口粮、食盐等物资埋在地下,做好暗记留给红军游击队。群众乘上山砍柴或下地种田之机,将粮、油、盐等,想方设法送给红军游击队。在红军游击队活动的地区,当地的青壮年自觉组织起来,站岗放哨。发现国民党军进山,即高喊“东边牛吃禾了”“西边猪吃菜了”,暗示红军游击队隐蔽。闽西游击区龙岩县东肖后田村共产党员陈客嬷,经常挑着一担双层粪桶,把米藏在底层,机智勇敢地闯过敌人的封锁线,上山送给红军游击队。后来不幸被捕,受尽酷刑拷打,最后被敌人用火烧死。闽北游击区邵武群众方嫂夫妇,因为给红军游击队筹办物品,被国民党抓去严刑逼供,但夫妇俩始终守口如瓶,最后方嫂丈夫惨死在敌人的乱棍之下,5个未成年的孩子也被敌人杀害。
陈毅曾在《赣南游击词》中深情地感叹道:“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正是人民群众舍生忘死的支援,才使红军游击队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得以坚持和发展。
3、永不变色的信念
(艰苦奋斗)
在烽火连天的南方游击战争中,红军游击队虽与党中央失去联系,但“断了骨头还连着筋”,主动苦苦寻觅党中央。闽西游击区、湘鄂赣、鄂豫皖游击区主动派员不远千里到了延安,与党中央直接取得了联系;闽粤边游击区领导人身患重病,到上海寻找中央未果,但在临终前还是将书面报告辗转传到了中央北方局;鄂豫边党组织主动派员与中央北方局取得直接联系;闽北、闽中、浙南等游击区都派员与中央设在上海、香港等地的党组织取得了联系;琼崖特委两次派人到上海和香港寻找党组织,终于于1937年上半年在香港找到了组织……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后,项英从敌人报刊中捕捉信息,判明局势,及时提出正确主张,号召游击区广大群众拥护共产党的联合抗日主张。南方各党组织获悉情报后,主动调整和转变斗争方针、策略,加强对南方人民抗日的宣传,扩大党在南方的影响,形成了共同抗日的统一战线。
一个个英雄的画面,一场场激烈的斗争,谱写成时代的赞歌,让观众在共情中思考、在思考中升华、在升华后奋发。
三、为人民抒怀——理性表达与感动激励
1、理性表达
展览主题确定后,开始组织专家撰写陈列大纲,进行学术研讨,本着客观严谨的态度,认真完成准确、理性表达的每一个步骤。征集小组先后多次赴八省15个游击区征集文物文献史料,行程两万多公里,最北到了河南确山县,最南到了海南定安县。共考察学习了纪念馆(园)、烈士陵园、革命遗址60余处,与沿途的宣传部门、党史部门、新四军研究会等64个部门取得联系,召开座谈会20多场,通过广泛联系不断挖掘,征集到历史照片和文照4000多帧,书籍300多册,图表721幅。此外,还带回了许多当地的红色歌谣、红色视频故事、革命烈士事迹等有血有肉的第一手资料,为展览设计奠定了基础。
《南国烽烟举红旗》展陈大纲形成事件表
时 间 |
事 件 |
2016年6月 |
启动内容设计 |
2016年7月 |
组织党史专家召开展纲创作座谈会 |
2016年12月 |
召开陈展大纲第1次专家评审会 |
2017年1月 |
邀请军博专家、革命后代座谈,征求展纲内容意见 |
2017年4月 |
召开陈展大纲第2次专家评审会 |
2017年6月 |
收集各省市党史专家修改意见 |
2017年10月 |
召开陈展大纲第3次专家评审会 |
2017年12月 |
召开“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暨新四军组建80周年”理论研讨会 |
2017年12月 |
召开陈展大纲第4次专家评审会(线上) |
2018年3月 |
聘请党史专家修改展纲 |
2018年4月 |
召开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福建省党史研究院专家展纲座谈会 |
2018年6月 |
召开陈展大纲第5次专家评审会 |
2018年8月 |
组织党史专家展纲研讨会 |
2018年11月 |
召开陈展大纲第6次专家评审会(线上) |
2018年12月 |
召开陈展大纲第7次专家评审会 |
2019年1月 |
收集各省党史专家修改意见 |
2019年3月 |
分别邀请史志研究部门召开3场展纲研讨会 |
2019年5月 |
赴北京、延安、湖南、上海等地学习纪念馆规划设计、陈列布展经验 |
2019年6月 |
召开陈展大纲第8次专家评审会(线上) |
2019年7月 |
赴南昌拜访党史专家和革命后代,征集史料,与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论证大纲 |
2019年8月 |
召开陈展大纲第9次专家评审会 |
2019年8月 |
研究小组分批赴八省学习考察,与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开展第10次座谈会,收集资料,提升展陈大纲 |
2019年8月 |
聘请党史专家提升大纲 |
2019年9月 |
召开陈展大纲第11次专家评审会(线上) |
2019年10月 |
陈展大纲送呈中宣部审批 |
2020年1月 |
中宣部回复:关于《南国烽烟举红旗》陈展大纲的修改意见 |
2020年3月 |
根据中宣部意见,展陈大纲完成修改 |
2020年8月 |
召开陈展大纲第12次专家评审会 |
2020年9月 |
召开陈展大纲第13次专家评审会 赴广东南雄、福建龙岩、信丰、瑞金、于都、宁都等地征集文物史料 |
2020年10月 |
赴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商借展品 赴安徽、河南、湖北征集文物史料,与当地党史部门先后召开了2场讨论研究会 |
2020年11月 |
赴江西省永新县、莲花县、安福县、铜鼓县、万载县、景德镇瑶里、安徽休宁、浙南、福建南平征集文物史料,拜访革命后代 |
2020年12月 |
召开陈展大纲第14次专家评审会 |
2021年1月 |
赴广东省梅州、潮州,福建漳州征集文物史料 |
2021年2月 |
召开展陈深化设计方案论证会及陈展工作调度会 |
2021年4月 |
展陈设计多媒体艺术品方案研讨会 |
经过细致研究论证,最终选定展品40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 18 件、有 37 件是第一次展出)、488 张照片、90幅示意图表。根据历史事件和重点人物创作了1组巨型山体浮雕、24 尊雕塑(人)、12 处重大历史场景、55幅美术作品、18个视频、5 处声光电数字产品。完整再现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全貌,讲清新四军起源和南方抗日战略支点形成等重大历史。
2、感动激励
观众培养。展览是基于史料挖掘、学术研究、内容设计后的理性表达,是向社会公众推出的一款教育产品,能否引起观众的共鸣,起到启迪和激励作用,是检验策展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围绕观众感受,激发观众热情,主动接受文化传承并保持长久兴趣,是策展人创作的出发点。基于以上原则,《南国烽烟举红旗》从一开始就非常注意培育观众、激发观众自主学习。我们通过VR手段制作了数字展馆,通过数字采集、虚拟展示、交互互动等技术,逼真呈现展览实景和文物展品细节。以说明文字、高清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延展介绍内容。与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平台、党媒等形成紧密合作,开通官方微信、抖音、微博、网站等账号,设置“云游纪念馆”“油画的力量”等系列栏目,推送展览信息、展览解读。推动馆校合作,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同上一堂思政课——走进红色场馆,汲取奋进力量”“红色小课堂”等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学生线上观展。数字展馆上线仅一年,已获得320万的浏览量,打破了传统展览的时空限制,为展览传播培育了大量的观众。目前,线下观众已突破了38万。
文创开发。文创产品是让观众把展览记忆带回家的优质媒介。为了把展览所对应的文创开发工作做好,我们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挑选对应的文物。经过反复论证,从珍贵文物中选出了10件作为设计开发的 “母体”。二是对文物进行深入解读,找出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以传递红色基因、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为目标。三是广泛寻求合作。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创意和生产能力的紧密结合,为产品的设计开发和销售奠定了良好基础。一系列文创产品的推出,有效地辅助了展览的传播。
《中国文物报》简介
《中国文物报》是中国全国性的文物专业报纸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报》的前身,是河南省文物局于1985年8月创办的 《文物报》。1987年10月1日,改由国家文物委员会主办,更名《中国文物报》。1990年1月,改为国家文物局机关报。1990年1月1日,《中国文物报》在北京首次出版发行至今。